中時社論》義和團式民防 引火不如避戰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日昨親自出馬召集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希望將蔡英文政府「全民防衛」的規畫運作加以落實,以迴應美方對我國全民防衛韌性整備工作的要求,在臺灣全民社會防衛上開步走。

不堪一擊 視戰事如兒戲

「全面防衛」在蔡英文時期就全面盤點規畫,包括軍事防衛、民事防衛、經濟防衛、社會防衛等面向。2022年「全民防衛動員署」正式上路,開始落實全民防衛政策。賴總統上任後或許感到臺獨終須一戰,於是重視社會防衛韌性相關政策,除原先國防、民力的防衛機制,針對近年重大天然災害、氣候變遷及國際地緣政治所引發的區域衝突風險,希望發生緊急事態時,能透過公私部門整合,讓社會擁有防衛與因應韌性。重點在於加強政府、私部門和民間社會間的協調,增強臺灣的安全防衛韌性。

這項舉措也是在迴應美國不對稱作戰的部署。近年來美方對臺灣的國安與軍事政策的期待升高,除了延長兵役、軍武可能的合作生產之外,也包括提升臺灣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這也是民進黨政府規畫相關政策的主因。這次委員會聚焦於民力、物資、能源、醫療、資通五大主軸,重點鑑於臺灣頻繁受灰色地帶、認知作戰、區域衝突等侵擾,社會必須有備無患,加強防衛韌性。首場「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學院資助者曹興誠以及黑熊成員在委員會就佔了3席。這樣的成員結構,反映臺灣防衛韌性的基本構想,主要是寄託全民防衛的想像,以爲憑着粗淺的戰鬥技能和簡單的武器就可擊退敵軍,視戰事如兒戲,思惟層次仍停留在義和團思維上。

如果出現星星之火,這樣的組合與裝備或可派上用場;一旦真正的戰火發生,大火燎原,面對裝備與訓練精良優於我軍的解放軍,則將是暴虎馮河,一敗塗地。事實上,賴清德的加強防衛韌性構想,只不過是裝模作樣,擺出全民共赴戰事的架勢,真正遇有戰事時不堪一擊。

賴總統聲稱政府要進一步從「盤點」到「驗證」,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包括「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強化應變、有恃無恐」;「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但從實際的準備作爲上看,這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遠稱不上有備,既無法應變,甚至連按部就班的SOP都付之闕如。 以色列的準備與部署才真正有韌性可言。

政治作態 侈言防衛韌性

看看以色列,有完備的全民皆兵制度,主要是通過義務兵役和國防政策,讓防備思維和備戰在社會中根深蒂固。以色列社會普遍認爲軍事服務是社會責任,對個人和家庭來說是榮譽。年輕人服役結束後,會被編入後備部隊中,並定期接受訓練和演習,以確保他們隨時可以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在緊急情況下,後備役人員可以迅速被召回服役,使得以色列能夠迅速擴大其軍事力量。臺灣的社會條件根本做不到,賴總統找些外行人空談,還侈言什麼韌性,根本只是政治作態。

賴政府聲稱政府未來預計培訓40萬可恃民力,目標之一就是「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但被政府動員與會的名單,可看到長老教會、一貫道、慈濟的代表,還有曾參選立委失利而主張「在家當兵」的吳怡農,以及黑熊學院成員,讓人懷疑是在賦予不相干的人不能勝任的任務,只是同溫層成員聚談一番,根本提不出什麼高見。

至於未來40萬民力要如何協助軍事行動,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一旦情勢嚴峻的時候,民間就要支援軍事作戰,民間做相關支持,比如一些運輸載具,或是一些阻絕工事等,需要利用民物力的徵購。然而,這非經由立法根本無法進行,但立法阻力很大,一切都不過是空泛的期盼,缺乏強制力,如何能有社會防衛韌性?

賴政府正在全面推進臺灣獨立,否定簽署和平協議的必要,猛力挑釁對岸,以臺灣相對弱勢的實力,這根本是在引火上身,在韌性社會的籌謀根本救不了火,還不如在如何防火上下功夫,畢竟防範失火纔是上策;一旦失火,有限度的民用裝備和人力動員根本撲滅不了熊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