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以臺澎金馬共識爲臺灣找出路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熱線會談後,習近平主席和政協主席王滬寧先後對臺釋出善意,即將宣誓就職總統的賴清德也表態希望和大陸對話,520前臺海不但未見地動山搖,大局反而顯得鬆緩。但同時大陸對臺「灰色地帶衝突」策略持續升高,大陸軍機穿越海峽中線已成爲常態,而且不斷接近本島,曾經飛抵距離淡水僅55公里處;金門海巡船造成大陸漁民死亡事件後,陸方不斷以海警、公務船實質否認臺方主張的「禁止、限制水域線」,兩岸關係似乎更危險。

三個因素牽制兩岸關係

究竟應該如何解讀當前兩岸關係?首先應該理解,兩岸關係本質已經改變,回不到馬英九時代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階段,因爲受三個因素牽制:第一,8年來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以「反中」凝聚團結,形成臺灣社會仇中情緒,大陸民間也充斥厭臺、反臺情緒,武統論高漲。第二,中美對抗有集團化傾向,美國不希望臺海爆發衝突,但未必樂見兩岸和解,尤其右翼反中勢力企圖操控臺灣對付大陸,綠營受到鼓勵,反中有合理性。

第三,過去8年藍綠惡鬥激化,民進黨一貫否定國共關係、抹紅藍營與大陸交往,甚至濫用「國安五法」重刑伺候,民共若和解,藍營會如何判斷,恐怕難說。賴清德內定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爲經濟部長,崇越在大陸有許多投資,應視爲賴政府鬆綁兩岸經濟關係的訊號。郭智輝的人事任命宣佈後,他隨即與工商界對話,徵詢企業對重建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的意願。國民黨理應樂觀其成,竟有人流於小鼻子、小眼睛心態,對此一任命冷嘲熱諷,令人失望。

大陸不會放棄國家統一目標,領導人願意給臺灣更多回旋時間,並不表示會坐視臺灣在臺獨之路繼續前進,可能已設定統一的進程與時間點,併爲此做好軍事與法律的準備,這也是所謂2025、2027、2035、2050各種攻臺時間表的緣起。大陸對臺政策與日常操作,反獨促統的斧鑿愈來愈深,民間或許無感,國安高層恐怕很難安心睡覺。

顧立雄確認出任賴政府的國防部長後,首次談話稱「印太區域的協同性嚇阻具體作爲正逐漸形成,臺灣是其中最重要一環,一定要參與,首要目標就是複雜化對岸算計,讓中國可能的軍事冒進作爲時間表不斷往後遞延」。這句話顯然是從英文直接翻譯過來,未經消化,令人憂心,若最高國防首長沒有自己的國安政策與建軍思維,只依賴美國指引行事,兩岸關係就會更壞,而不會轉好,賴清德準總統希望民共對話就只是幻想。

謀求民進黨版兩岸新共識

兩岸不能繼續對抗下去,民共若真能對話,對臺灣安定繁榮,及對大陸「203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兩大願景的實現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甚至以臺灣在中華文化上深厚的DNA與延續自「五四運動」的民主自由思想基礎,應可對中美兩強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做出貢獻。

「拜習會」奠定的臺海和緩關係並不穩固,大陸灰色地帶策略將長期消耗我方資源,對臺灣永續發展不利。過去70年臺灣靠第一島鏈戰略關鍵地位與經濟實力生存下來,若經濟衰敗,即使美國力挺,也不可能存活,1975年南越敗亡有例在先。

賴清德政府爲臺灣找出路,先得擺脫臺灣三個困境:一、大陸促統、臺灣懼統;二、藍綠惡鬥、相互拉扯;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解方在「共識」,大陸促統但有耐心,習近平說過心靈契合的統一、水到渠成的統一,只要確定統一的方向,時間可以等。賴政府可以在人心懼統的現實基礎上,謀求「民進黨版臺澎金馬共識」,取得最大共識後再與大陸謀求兩岸新共識,臺海和平就可以固化,經濟就可以永續發展,讓臺灣更安定繁榮。

蔡英文總統說過,民進黨執政比較容易和大陸談判,因爲臺灣人比較信任民進黨,可惜她錯過機會。賴清德當選後,大陸展露願意和民進黨博弈、爲兩岸關係重新佈局的態度,這是賴清德的機遇,應該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