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西的三典範

先農壇慶成宮(1901年攝) 景山萬春亭和瓊華島白塔“借”入北海 憫忠寺復原圖

◎楊振華(規劃專家)

歷史上,北京城由西南向東北演變,使得北京城的西半部古建遺蹟多於東半部,因此中軸線以西的重點歷史文物更爲豐厚,現僅介紹其中的三個源頭——北海、法源寺、先農壇,它們分別是我國古代造園藝術、佛教藝術、祭祀農業的源頭典範,可令人洞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北海京城造園藝術的楷模

北海是我國迄今爲止保留下來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現在北海公園全園佔地面積約爲68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39公頃,佔57.4%。主要建築大多集中在瓊華島和北海沿岸的東、南、北三個方向,全園佈局以瓊華島爲主體,以白塔爲中心,各景點既各具特色,又與全園風格和諧一致。

尤其要着重闡述的是,北海公園有着極爲深厚的地理優勢及文化內涵,特別是它在造園藝術方面具有許多獨特的意境及高妙的技法,連紫禁城的御花園、頤和園等都不可比擬,擇其要點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立意深奧。北海沿襲了歷代關於“海島仙山”的模式,用太液池比仿爲東海,瓊華島、瀛洲(團城的古稱)和犀山臺三座島嶼象徵爲三座仙山,滿足了皇帝在此仙境逍遙生活長生不老的慾念。

其次是巧於借景。“景觀”一詞近年來十分熱門,但要知道我國對城市景觀及造園理論已有幾百年的悠久歷史。明代的造園景觀大師計成(字元否)早在四百多年前即提出了“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的八字精闢論述。北海在園林設計上,正是出色地運用了此八字真言,突破了自身空間的侷限,把園外景山的景色“借”入園中,延伸了空間尺度、豐富了景觀層次。園中的山與水相互襯映,山有水而靈、水有山而秀,這正是中國造園文化藝術的精華和特性所在。這種形神兼備的技巧,在世界造園史上更是獨樹一幟、技高一籌、無以匹敵。

第三是曲軸連景。團城與北海公園是一體的,團城恐怕是世界上最微型的城,也是北京城內歷史最久遠的宮苑,號稱“北京城的胚胎”。值得注意的是,團城承光殿的軸線與瓊華島白塔山永安寺的軸線相互錯開約15米,承光殿的軸線在西,永安寺的軸線在東,而造園匠人破天荒用一座反“S”型曲橋——“堆雲積翠橋”,把兩條軸線嚴絲合縫地融成了一體!這種在園林中以曲橋把空間巧妙而自然地一氣呵成天然連綴的技法,在所有皇家園林的造園記錄上是絕無僅有的。

最後則是因地造勢。北海原爲皇家園林,皇帝經常來此巡遊,古時最大的難處在於園內的活動與園外的建築密集、街巷遍佈有視線上的影響,雖然在園內景物最集中的東部圍牆之外專門闢了一條防護兼消防的夾道,仍不足以達到視覺上阻隔的效果。北海公園巧妙地在園的東部填土造出比視線更高的小地形,既豐富了園內景觀和層次,東眺又看不到外部雜景,體現了我國造園疊景應具的“不盡之感”傳統,更突出了園內隔絕世塵、自成一體的意境。

法源寺京城古剎的文化脈絡

法源寺堪稱是一座千年的古寺,它擁有悠久的歷史。法源寺創建於唐貞觀十九年(645),當初唐太宗遠征高麗時爲了悼念陣亡將士,於唐幽州鎮城東的南門之東建立了這座寺院,起初取名爲憫忠寺,就是今天的法源寺。現在大部分建築是清代盛期所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整修法源寺,四十五年(1780)乾隆親臨並賜御書“法海真源”匾額。

1400多年來,法源寺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見證了衆多歷史事件,俗語有言:“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2000年臺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在大陸出版後,法源寺的名聲大噪,無數尋幽探古的遊客爭先恐後來此朝拜。

法源寺目前爲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1956年中國佛學院於法源寺成立;1963年作爲“亞洲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佛教徒會議”會址;1979年被北京市批准爲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鑑真大師像回國,在法源寺舉行了爲期10天的巡展;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爲清代代表性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農壇農耕爲本的象徵

北京的先農壇與天壇隔着永定門內中軸線兩側大致對稱佈局,可以說是北京中軸線南端的“兄弟倆”。

先農壇又稱“山川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山川以及舉行皇帝親耕的地方。現存的建築羣佈局完整,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築的傑出範例,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典章制度的實物見證。

北京先農壇是全國祭祀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農場所,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對“民以食爲天”的深刻註解。先農壇平面呈北圓南方之形狀,總面積860萬平方米,外壇牆長達4378米。耤田是先農壇裡最重要的歷史文物景觀,這塊由皇帝親自耕種的土地,被民間俗稱爲皇帝的“一畝三分地”。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它的主體建築最初稱爲山川壇齋宮,位於先農壇內壇東北部,乾隆二十年(1755)後改稱爲慶成宮。慶成宮十分輝煌豪華,民間甚至稱其爲“不在故宮的故宮”。觀耕臺是清乾隆年間的構築物,是皇帝親耕完畢後,在臺上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地方。

2024年年底,1458年建成的先農壇慶成宮首次面向社會公衆開放,爲遊覽先農壇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