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也能變現
冰雪季到來,“爾濱”近期又一次出圈,冰雪大世界開園即再次成爲文旅“頂流”。
近年來,我國文旅市場持續火爆。從淄博燒烤到天水麻辣燙,再到理髮師曉華讓湖南小城懷化站在了聚光燈下,地方文旅主打“聽勸”,邀請明星代言、增強網絡互動,在網絡熱點中乘勢而上,社交媒體賬號漲了粉,當地文旅迎了客,文旅進入“流量時代”。
隨着我國文旅產業步入轉型期,過去跟團式的“大巴經濟”逐步轉向小衆打卡式的“目的地經濟”。模式轉化的背後,體現了注意力經濟的價值。
不同於傳統經濟模式將物質資源作爲發展的基礎,注意力經濟將注意力作爲資源和稀缺物。人在感知、記憶過程中,其認知過程、心理活動會集中在某一對象上,換言之,人會在一段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一事物上,這一過程蘊藏着大腦對信息的複雜篩選和處理機制。社交媒體時代到來,大量冗餘信息讓我們進入信息過載的環境中,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和無限的信息之間形成張力,注意力資源的“爭奪戰”就此展開。
社交媒體時代,由注意力資源匯聚的流量具有直接變現的價值。當政府、企業或個體通過內容創作、運營等方式獲得注意力並形成流量後,它不僅能夠轉化爲廣告收入、訂閱費用等,還能夠形成線下客流。注意力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滾雪球效應。當前,在熱門“網紅”景點打卡、在社交媒體曬圖已成爲旅遊必備項目,這種“線下打卡、線上分享”的模式背後,實際就是網民形成的社交模仿和社交跟隨,這種效應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當羣體性模仿形成時,注意力資源便會在短時間內涌入集聚,城市影響力得以迅速擴大。原本沉寂的城市通過注意力經濟被看見,催生了多元消費形態。從短期看,文旅產業的“體驗經濟”屬性拓展了消費場景,能帶動當地多種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相關產業提質升級;從長期看,當一批批“小衆”城市通過注意力經濟被看見、被遊客青睞,旅遊業的乘數效應終將被釋放。
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爲博眼球過度追求注意力經濟,網上“自嗨”卻難“出圈”;一些地方低估了注意力經濟的效力,城市服務能力、管理能力接不住“潑天流量”……這些都在提醒我們,要更理性地看待注意力經濟。
注意力經濟“小賬單”背後是城市發展的“大賬單”。要立足既有存量資源挖掘和開發新興資源,推進文旅融合過程中個性化的多元分級消費模式形成,採用更加健康、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審美的內容來吸引注意力,方能發揮注意力經濟長久、可持續的活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樊 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