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電腦勝人腦?自動駕駛技術3個大哉問 考驗着人性
▲有了自動駕駛後,未來真的能像這樣「開車」嗎?(圖/翻攝自網路)
在上一篇專題報導中,介紹了自動駕駛所需要的硬體配備,有些讀者會發現,即使是沒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車款,也會搭載上述的某幾項配備,像是ACC主動定速巡航、碰撞預警、主動煞停、車道偏離等功能,其實這些功能也稱得上是廣義的自動駕駛,只是等級較低。
▲自動煞停系統也是「自動駕駛」的一種,只是定義上的等級較低。(圖/資料照)
目前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經對自動駕駛系統提出完整的分級,可分爲下列五個等級:
等級0:無論何時,完全由駕駛掌握車輛。
等級1:電腦介入控制單一功能,例如ABS、ESP車身穩定等,兩者皆只介入控制煞車。
等級2:電腦介入至少兩項功能,例如主動巡航、車道偏離警示等,前者會控制油門與煞車、後者則是轉向與煞車。
等級3:駕駛可以完全放手,讓電腦完整接管車輛的所有功能,但是遇到電腦無法應付的情境時,會提供「足夠」的時間讓駕駛接手。Tesla的Auto Pilot就屬於等級3。
等級4:無論何種情境下,電腦都能完整執行車輛的所有功能,完全不需要駕駛人介入操控,甚至沒有人在車上也可以。如Audi的piloted driving、Volvo的IntelliSafe等,不過目前尚未量產。
▲Audi曾推出piloted driving概念車,併成功在無人狀態下跑完賽道。(圖/翻攝自網路)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等級1與2僅是「輔助」,駕駛仍必須自行掌握車輛,到了等級3與4,雖然電腦都可以執行加速、減速與轉向等功能,但等級3的駕駛還是得專注在路況上,僅有等級4才能真正「放心」去做其他事。
這裡就衍生出兩個問題,以等級3來說,要如何確保能在「足夠」的時間內,告知駕駛、並讓駕駛能從容的掌握車輛?意外往往在瞬間就會陷入極度惡劣的情況,究竟要多少時間才稱得上「足夠」,電腦能掌控的極限又在哪?
▲要如何讓駕駛在「鬆懈」的情況下,立刻對突發狀況做出反應,就是等級3的一大難題。(圖/翻攝自網路)
另一個問題是,無論多麼惡劣的情況,等級4的自動駕駛都應該能勝任,但既然是人設計的系統,就一定有出錯的可能性,若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發生意外,責任由誰來扛?如果電腦分析衡量後的結果,是必須要犧牲某些人(無論車外或車內),才能保護「多數人」的生命安全,那最終的決定又會是如何?
▲自動駕駛技術逐漸延伸,未來也可能搭載在重型商用車上,就更可能面臨「取捨」的問題。(圖/翻攝自網路)
還有一個潛在的危機,也需要進一步探討,那就是關於駭客入侵的問題,過去汽車的電腦系統,幾乎很難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取得控制權,但隨着物聯網的程度越深,攻擊的途徑也相對變多,這類問題先前就曾發生,未來又應如何防制?
雖然車廠一致宣稱,自動駕駛是未來最好的移動方式,但無論在技術、法律、甚至道德面,都還有許多待解的難題,依據各車廠訂出的時程表,最快2020年、最遲2025年,這些問題都必須有答案,否則很難說服所有人一起「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