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吳永和:教育數字化新範式 關鍵在於創新和變革

新範式,相對於傳統模式和常規思維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框架或者方法論,其意義在於能夠推動個人、組織或社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和提升。雖然“新範式”並不是一個新鮮詞,但由人工智能、大模型帶來的新範式確實給教育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數字化作爲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一環。那麼,中國的教育數字化到底處於哪一階段?中國教育數字化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存在哪些痛點?目前教育數字化有哪些成功案例?

4月17-19日,第21屆華爲分析師大會(HAS2024)在深圳舉辦。期間,在“釋放數智生產力,加速教育智能化”的教育圓桌活動上,本站科技採訪到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永和。他認爲,中國教育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爲常態,數字教育新範式最大的目標,也是最大的痛點,就是在教育教學要進行革命性地創新和變革。

教育數字化轉型新階段,向智能化邁進

2022年,教育部啓動實施了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經過兩年的發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佈的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指數顯示,3年間中國排名從24位躍升到9位。

“中國教育行業正處在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的階段,所以很多人會提到‘數智技術’。”吳永和認爲。

“數字化”、“智能化”聽上去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在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來助力教育行業轉型。但實際上兩者有着本質的區別,是中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不同階段。

吳永和解釋道,教育數字化可以劃分爲三個階段: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數字化在教育層面解決了教育活動發生變化的問題。我們現在講的是基於證據或者數據驅動的教學,沒有數字化怎麼搞數據驅動?”

比如說,原來教師的講義好幾年前的都在用,但數字化驅動下,教師講義都會根據新趨勢產生變化。

“在數字化之後,就是智能化。智能化增強了教育系統功能。比如個性化教學、個性化學習以及知識圖譜、數字畫像等等,這都是智能化的體現。包括現在大模型的應用,智能化的教育系統功能更加強大。”吳永和提到。

比如可以通過智能技術賦能教育,使得教學更加個性化,從而助力智慧課堂、智慧教室、智慧校園等建設。

面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作爲地處西北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僅有的一所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寧夏大學以智慧教室建設爲抓手,以科技創新爲教育賦能,推進教育智能化建設,引領面向未來的育變革,爲西部高校發展樹立典範。

寧夏大學採用數“動”教學,互“動”教學,協“動”教學,智“動”教學的四“動”華爲智慧教室解決方案,構建教、學、評、管一體化的智能教學生態,打造300間未來教室,將AI技術融入教學流程,實現靈活多樣的混合式教學和多校區教學管理一體化,全面提升教學品質,培養面向未來的複合型創新人才。

變革創新,打造教育新範式

可以說,在經過2年的數字化轉型後,中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了常態化。

這意味着智慧教育的場景化應用顆粒度日益細化,教育的數字化涉及到了學校的方方面面,是整體性的、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智能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更加加快了教育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

但是,教育數字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日之功。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和難題。

“教育數字化轉型最大的目標,也可以說最難的就是進行革命性重塑。不再是以往簡單的數字化,而是要整體性、全方位地進行數字化,有可能引起教育的新範式革命。”吳永和說道。

這一目標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師。在教師數字素養方面,吳永和提到了五個方面:第一是數字化意識挑戰,教師的思想工作要到位,要考慮數字化轉型怎麼做;第二是數字技術知識和技能,工具要會用;第三是數字化應用,怎麼將這些數字化工具用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學業評價當中去;第四則是數字社會責任,主要是涉及法治道德規範和數字安全保護,尤其是在隱私方面;第五則是教師專業的發展,要進行數字化學習和研修,數字化教學研究與創新。

在解決這一痛點問題上,吳永和認爲,學校如果要達到治理的現代化就需要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真正賦能。比如上海多個地方在建設教育數字基座,主要就是將原來低水準的IT能力(換掉),引進頭部企業IT綜合能力。比如類似於華爲這樣在教育數字化行業深耕已久的頭部企業。

華爲利用自身ICT產品優勢,在解決教育數字化轉型問題上可以說是走在了前列。華爲通過聯接、計算、雲、AI等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縮小數字鴻溝,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爲高校和職業院校培養高質量人才,加速教學科研創新。

比如吳永和提到的上海浦東區的智慧教育數字基座,華爲就有參與。浦東新區根據區域的實際發展需求,將泛在網絡環境作爲教育環境智慧化的基礎,提出了基於泛在網絡的區域教育智慧化建設架構。

爲了確保浦東區“泛在網絡”的真正落地,華爲從構建“智慧教育底座”指導思想出發,爲浦東教育城域網構建起了由區級數據中心、網絡鏈路以及區內各類教育機構網絡所構成的軟硬件集成系統,讓轄區內實現了“一張網”。

(寧夏大學智慧教室)

而在上海的不少高校,數字化也已經由夢想走進現實。如上海市屬重點建設高校,上海理工大學從2019年開始整體佈局智慧校園建設,攜手華爲打造校園數字底座,並通過“華爲雲WeLink”整合全校應用服務,將“一網通辦”和“一網暢學”有機結合,以人聯、物聯、數聯、智聯爲目標,用數據驅動大學管理服務流程,治理變革,以辦事應用的場景化集成,助力學校實現從“管理”到“治理”再到“智理”的飛躍,讓師生共建智慧校園、共享數字化成果。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數字化必將推動教育範式變革,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崔玉賢/文)

本文系本站科技報道,更多新聞資訊和深度解析,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