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保險與養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區分“已老”和“未老”人羣養老需求,加強分層產品體系建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杭州報道
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關係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養老金融,首次在如此高層級的會議中被正式提出,且被列入國家金融重點工作。
如何推動養老金融發展,助力“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在“佈雷頓森林體系:過去80年與未來展望”國際會議暨2024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期間,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MBA中心主任、中國保險與養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就養老金融相關話題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
魏晨陽表示,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不僅要構建多元養老金融體系,還要推動金融與養老產業的深度融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優質養老產業生態圈。對於當前個人養老金“開戶熱投資冷”的現象,應當關注“已老”和“未老”人羣的不同養老需求,加強分層產品體系建設。
養老金融發展關鍵在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制度設計
《21世紀經濟報道》:養老問題事關千家萬戶,養老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您認爲,推動養老金融發展壯大的關鍵是什麼,如何構建我國多元的養老金融體系?
魏晨陽:推動養老金融發展的關鍵在於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制度設計,包括制定明確的政策導向、完善法規體系、建立統一的監管框架。比如,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鼓勵個人和企業參與養老金融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補貼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爲養老金融產品的設計、發行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確保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在一個統一的監管框架下運作,提高透明度和安全性。
除此之外,構建多元的養老金融體系還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關注。首先,要提高公衆金融素養。公衆的金融素養直接影響養老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金融教育,普及養老金融知識,提高公衆對養老規劃的認知和重視。金融機構和政府可以合作舉辦金融知識普及活動、設立金融教育課程等,提高公衆的參與積極性和決策能力。
其次,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是構建養老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髮展和推廣多樣化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滿足不同收入和風險偏好羣體的需求;鼓勵設立養老基金,爲投資者提供長期穩定的收益;設計專門針對退休人羣的理財產品,保障老年人的投資安全和收益。同時,持續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進一步夯實個人養老金體系的建設是未來一段時間實現我國養老金融多元化的重要步驟。
此外,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可以激發養老金融市場的活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比如,鼓勵允許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多元金融機構參與養老金融市場,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加強信息披露,增加市場透明度,幫助投資者做出明智決策;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養老金融服務的效率和用戶體驗。
我們還可以借鑑美國的401(k)計劃、德國的Riester養老保障計劃等;與國際金融機構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共同研究和解決養老金融發展中的問題。通過以上措施,構建多元化的養老金融體系,不僅可以有效緩解養老壓力,還能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不僅要構建多元養老金融體系,還要加大對養老產業的支持。在您看來,當前應如何推動金融與養老產業深度融合?
魏晨陽:推動金融與養老產業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制定優惠貸款政策、設立專項基金、加強稅收減免和補貼等專項金融政策支持養老產業。其中,設立和發展專門的養老產業投資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導資金流向養老產業。基金可以投資於養老地產、養老服務企業、醫療保健設施等,分散風險,提升投資回報。還可以通過政府引導基金與市場化基金合作,放大資金槓桿效應,支持養老產業關鍵項目。
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一方面,應開發專門面向養老產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其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還應與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科技企業等多行業協同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優質養老產業生態圈,推動養老產業發展。
“保險產品+養老社區”模式潛力巨大,但挑戰不可忽視
《21世紀經濟報道》:當前部分險企通過佈局養老社區,採用“保險產品+養老社區”模式實現保險產品和養老社區服務的聯動。您覺得這是一門好生意嗎?養老社區投資金額大、回收週期長,短期內是否會對險企形成明顯拖累?
魏晨陽:“保險產品+養老社區”模式是一種將保險保障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創新模式,確實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和戰略意義。
一方面,可以滿足市場需求。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對高質量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養老社區能夠提供全方位的養老保障,包括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等,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同時可以提升客戶粘性。通過提供養老社區服務,保險公司可以增強客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提升客戶的長期價值。這種模式不僅爲老年客戶提供了實際的服務保障,也增強了客戶對保險產品的依賴性和認可度。
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產品創新和多樣化。該模式推動了保險產品的創新,使保險公司能夠提供更豐富和多樣化的產品組合,增加市場競爭力。例如,長期護理保險、健康管理服務等都可以與養老社區緊密結合,形成一體化的養老解決方案。
總體而言,“保險產品+養老社區”模式具有巨大潛力,能夠爲保險公司帶來長期的收益和競爭優勢。然而,短期內的投資壓力和回收週期長的挑戰不可忽視。通過科學的投資策略、有效的風險管理以及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保險公司可以克服這些挑戰,實現養老社區項目的長期穩定收益。這一模式在未來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是保險公司拓展業務領域、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當前,“產品+養老社區”也是很多保險機構正在佈局的一種形式。但是不同的險企在具體操作上也會根據自身的定位和資金情況進行不同模式的選擇。如重資產,自營養老社區的模式,輕資產運營模式等。
儘管“保險產品+養老社區”模式具有很大的潛力,但也面臨投資金額大、回收週期長等挑戰。在初期投資階段,養老社區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包括土地購置、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設備配置和運營維護等,初期投資壓力較大。根據業內數據,一個高標準養老社區的建設成本通常在數億至數十億元人民幣不等。
養老社區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長期的客戶入住和服務收費,回收週期較長,可能需要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才能實現盈利。在此期間,保險公司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和財務穩定性來支持社區的持續運營。短期內,養老社區項目可能會對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和財務狀況形成一定的拖累。
對於解決方案和策略,有四個方向可以參考:一是分階段投資和風險管理;二是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三是爭取政府政策支持;四是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
注重“未老”羣體特有的養老需求,推動養老生態建設
《21世紀經濟報道》:市場觀點認爲,目前養老金存在“開戶熱投資冷、繳存意願不高”等現象,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第三支柱發展不及預期,如何改善?
魏晨陽:當前,我國個人養老金融尚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個人養老金融需求旺盛與養老金融產品供給嚴重不足成爲桎梏我國個人養老金髮展的主要矛盾。推動多元化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創新,豐富個人養老金產品選擇,提升民衆對於個人養老金產品的認知,增強民衆對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的信任,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個人養老金高質量發展。
第一,應豐富現有養老金融產品種類,加強公募基金類產品的研發,開發REITs等新型金融產品模式。我國現有養老金融產品主要包括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理財和養老目標基金四類。其中,養老目標基金髮展規模最大,2021年末養老目標基金規模達1132.4億元,運作相對成熟。公募基金產品標的規範程度高、信息披露標準高、資產配置和權益投資能力較強,其注重生命週期的投資理念和長期較好的投資收益都與個人養老金產品理念相匹配。研發創新公募基金類產品將有助於夯實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體系。
第二,應關注不同人羣養老需求,加強分層產品體系建設。當前,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形態單一,對於“已老”和“未老”人羣的不同養老需求未做區分,無法真正滿足居民對未來養老進行金融儲備的需求。
推動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創新,一方面應加強個人養老金產品定製化屬性。通過對於不同年齡層次投資者養老財務目標、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時限偏好等因素的研究,開發多元化養老資產配置方案。根據不同需求的客羣進行產品細分,搭建個人養老金分層產品體系,開發全生命週期的個人養老金產品。
另一方面應注重“未老”中青年羣體特有的養老需求,推動養老生態建設。中青年人羣不僅有長期個人養老的金融儲備需求,同時面臨短期供養老人的資金壓力,單一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形式無法完全覆蓋未老人羣的養老需求。金融機構應圍繞中青年家庭視角下的養老需求,將理財、保險、信託等傳統個人養老金產品進行組合,針對性推出同時滿足兩代人養老需求的規劃和產品+服務。同時金融機構還應積極探索個人養老金融產品與養老、健康、長期照護等養老健康服務相銜接的多元服務形式,構建多樣化、綜合性的金融及康養服務解決方案,不斷強化個人養老金融產品與康養產業相結合的生態模式,滿足多層次、多元化養老需求。
第三,養老數字化時代已來,科技將爲養老金融發展注入新動能。當前,老齡科技(Age-Tech)正在成爲一個越發重要的概念,養老數字化時代已然來臨。老齡科技包含的內容覆蓋健康科技、保險科技、財富科技以及地產科技等方方面面。健康科技包括藥物研發、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看護技術等;保險科技聚焦保險產品創新,“管理+支付”;財富科技包括養老金投資產品的創新,長期資產管理;地產科技則包括養老地產、養老社區的數字化建設等。隨着科技賦能財富管理、養老保險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科技和數字化將極大地助力我國養老金融發展,提升養老金融產品開發能力及長期資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