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地理標示 替產品加值 創造商機
國際近年來時興的地理標示(GI),屬於一種智慧財產權認證,包括農產品、食品、酒類和工藝品。例如:法國波爾多紅酒、法國干邑白蘭地酒、瑞士鐘錶、哥倫比亞咖啡豆、西班牙曼切格乳酪、印度大吉嶺茶、義大利帕爾馬火腿、日本和牛、馬來西亞砂拉越胡椒等等,這些產品都具備原產地特性、產品獨特性及優良品質,不僅可以爲產品和生產商帶來更多的價值,還可以保護自然資源的所有權。
在歐盟地理標示被認爲是品質的保證,可以提高產品聲譽,也是保護當地傳統、民族文化和文化多樣性所必需。目前具地理標示產品的銷售價值爲747.6億歐元。據歐洲一項調查顯示,具有地理標示標章產品的銷售平均價格,是未獲得認證類似產品的兩倍,歐盟在透過貿易協定出口其地理標誌政策方面相當成功,有利國外市場開拓。
至於地理標示標籤可使用地理名稱、圖形或兩者組合。日本擁有許多高品質、好口碑的區域品牌產品(如夕張蜜瓜、吉川茄子、連島牛蒡、下關河豚、越前螃蟹…),早於2015年6月正式實施《特定農林水產品名稱保護法》(地理標示(GI)法),來保護生產者的利益及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地理標示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變得更加突出,有業者建議若能將食物本身及其加工和烹飪技藝,一起保護更有價值。
中國大陸這些年隨着經濟快速成長,消費者對農產品及商品的消費需求,已發生重大變化,從過去單純追求產品的外觀、口感,逐漸過渡到關注產品的品牌及其背後彰顯的價值追求。鑑於農產品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區域地理特性,這些年中國大陸積極透過「集團軍」作戰方式,將農業生產與重要文化遺產、民間技藝、鄉風民俗融合,成功打造地理標示(中國稱標誌)特色產業如:長白山人蔘、安吉白茶、安溪鐵觀音、山西老陳醋、煙臺蘋果、南京鹽水鴨、五常大米、贛南臍橙、廣東鰻魚等等,來吸引消費者目光,將區域品牌擴大成全國品牌,進而升級爲國際品牌。
中國大陸與歐盟於2020年9月已簽訂《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約有200個歐盟和中國食品的標誌性名稱受到保護。目前中國國內已註冊的地理標誌農產品達到3,510件,相關產值已經突破人民幣1兆元,對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和農民收入、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產生重要作用。
臺灣消費者在歷經多次食安教訓後,已逐漸接受經驗證通過的農漁產品,其中品質、安全和價格仍是消費者採購的主要考量。這些年我國農政機關不僅花大筆經費從事農產品行銷,亦積極推動農產品認證標章(臺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臺灣雖有少數地理標章示(臺灣稱「產地證明標章」),如池上米、麻豆文旦等等),但重心則放在有機農產品及產銷履歷產品認證,民衆對於地理標示的觀念仍未普及,臺灣政府不想依賴中國市場,外銷產品應可考慮透過地理標示,來協助開拓其他外銷市場,進而提高農民收益。
地理標示可用於支援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糧食系統。而成功的地理標示不僅可以保護傳統食品、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從而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發展,更有助於安全、多樣化、健康的飲食。如何運用地理標示來爲產品加值,創造新的商機,值得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