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藉關鍵材料自主 翻轉檯灣產業國際競爭力
歐、美、日、韓、中等主要經濟體,將關鍵材料議題拉昇至國家層級,成爲產業發展重要戰略之一。圖爲稀土。圖/中新社
近年因日韓貿易戰、美中科技爭端、COVID-19全球流行病等國際重大事件發生,導致全球物料短缺、材料價格飆漲,以及產業供應中斷,至今未恢復正常;烏俄戰爭爆發後,美、英、歐等西方國家對俄國經濟實施制裁,俄烏戰事襲擊全球貴金屬、小麥、能源,產業供應鏈運作再度受阻,並加劇全球通膨,影響全球經濟成長。
歐、美、日、韓等主要經濟體,爲避免關鍵材料過度依賴單一來源,可能引發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等潛在危機,加速供應鏈不安全的檢討,以推動關鍵產業自主、擴大安全合作伙伴等策略做爲因應;中國則在美國技術管制下,積極提升產業關鍵材料自主可控能力。在深化供應自主作法上,這些國家將重點產業的關鍵材料供應來源,向上延伸至礦產、稀土等原材料之掌控,以確保從供應源頭就可安全、穩定供貨,使關鍵材料議題拉昇至國家層級,成爲產業發展重要戰略之一。
此外,隨着科技發展、未來全球人口持續成長以及對能源環保重視提升,市場需求預期將大幅成長,關鍵材料自主化,也成爲主要經濟體積極檢視的重要項目。例如,電動車產業、能源產業興起,釹、鏑等稀土成爲電動車和風力渦輪機中使用的永磁體之重要原物料;部分金屬礦物因用於其他高價值或特殊合金元素如錫、鈦等,成爲航太、電子元件等產品的重要原材料。
由於這些稀土與金屬礦物主要供應集中於少數國家與地區,如中國、南非、澳洲、美國等。隨着市場需求變化,歐盟自2011年以來,已將關鍵原材料清單更新三次,從第一次鎖定含銻、螢石等總計14項的材料清單,於2020年最新版本中,增加至27項。美國2010年的關鍵礦物策略報告中,原本列出含鋰等14項關鍵元素,但2022年最新公佈資料,亦將關鍵材料項目提高到50種,且美國礦產勘探集中在少數幾種礦物上,部分礦物並「不具重要性」,顯示其當前在「關鍵材料」的自主性危機,與可能面臨潛在中斷之脆弱性。
以出口貿易結構區分,臺灣對外貿易位居全球價值鏈的中間層,中間財爲出口主力。根據財政部統計,過去十年間,中間材佔我總出口比重在七成七以上,且半導體、顯示器、人造纖維等產業/產品列居全球前大三,與全球產業連動性相當高,但這些產業的許多關鍵材料來源高度依賴歐、美、日等國家進口,長期曝露在外部供應風險中,如用於半導體制造用的特殊製程氣體、高階製程光阻劑與化學機械研磨液;電子零組件材料的面板玻璃、高頻材料、載板材料;印刷電路板高階製程的ABF載板(Ajinomoto Build-up Film)、幹膜、電鍍藥水等。
面對地緣政治及黑天鵝事件加速供應鏈自主化、短鏈化於全球分工體系之影響,建議我國可趁勢主動出擊,建立重點產業之關鍵材料範疇與監控機制,並掌握材料主要供應來源,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動,可適時提供預警,協助政府與業者前瞻因應,並可提高重點產業之關鍵材料自主性,透過政府居中協調,計劃性提升國產材料比例,以強化關鍵材料掌握能量及供應鏈脆弱環節。
對業者而言,或可思考未來淨零碳排等趨勢發展需求,鏈結新材料之研發投入,聚焦我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優先選擇產業關聯度高且附加價值高的關鍵材料做爲開發項目,善用國內重點產業之國際競爭優勢與政府資源提供,如半導體產業的「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計劃、「次世代化合物半導體前瞻研發專案計劃」等,爭取先行導入產業應用機會,前瞻全球商機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