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籲調整能源政策 核電延役

國民黨立委日前舉行記者會,痛批民進黨能源政策錯誤還死不認錯,不斷撥補臺電後,電價仍狂漲。(本報資料照片)

臺電擬向行政院追討離島建設基金欠款彌補虧損。學者專家22日表示,各式撥補手段只能短期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政府應調整能源政策,思考修法核電延役,否則只想用補洞的方法,是永遠補不完的無底洞。

公民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昨表示,透過離島建設基金撥補,只是短期做法,就算順利獲得,也撐不到2年,就必須再漲電價。他說,最終電價仍會反映成本,使用再生能源幾乎都是賠錢;除非開放核能,纔能有效降低成本,尤其臺灣北部明顯嚴重缺電,應思考修法核電延役,否則撥補1000多億元,也只是延後漲價罷了。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直言,透過離島建設基金彌補臺電虧損,只能暫時解決問題,就算全數繳還也才1100億元,但臺電現在的累積虧損達4000多億元。政府應該要討論的是真正解方,現在東借西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應治本才能長久。

葉宗洸表示,政府必須正視調整能源政策,目前一直採用較昂貴的外購電力,例如火力發電或是再生能源皆是,每年總共花600億元左右買電,如果核二、核三機組繼續運轉,一年可賺600億元,來來回回就差了1200億。政府如果只想用補洞的方法因應,無底洞是永遠補不完。

葉宗洸說明,核二、核三延役,一年可供電300億度,可解決缺電問題,只要自發電力足夠,就不必過度外購。他提及,賴清德總統去年競選曾說,緊急情況下可啓動核電解決能源問題,但若要如此,就得讓核電廠維持在停機的待命狀態。

葉宗洸強調,待命狀態下,設備維護、相關測試都必須定期進行,確保機組可用,若屆時總統下令啓動核電,3至7日核電便能全數滿載。但若電廠閒置,從核安角度來看,至少需要1至2年測試,要在短時間內重啓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