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班主任直言:至少一半孩子在“假努力”,家長在“假關心”

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前幾天,閨蜜跟我吐槽。

說兒子小野放暑假後,她給小野制定了一系列“暑假彎道超車”計劃。

在閨蜜的督促下,小野每天早上7點起牀,晚上11點才睡覺。

每天都忙着完成暑期作業,處理上學期的遺留問題,預習下學期的功課等。

可讓閨蜜氣憤的是,半個暑假都過去了,小野不僅作業進程緩慢,課業也絲毫不見進步。

閨蜜提問了一個上學期的很簡單的問題,小野想了半天,最後還是回答“不會”。

給他做了一套數學卷子,分數更是慘不忍睹。

閨蜜真是很無奈,她想不明白,兒子明明每天都呆在家裡認真學習,怎麼就是不見提高。

其實,小野確實很勤奮、也很努力;

但事實上,如果方法不得當,再多的努力和認真,其實都是一種“假努力”罷了。

孩子“假努力”

只會慢慢拖垮自己

一位班主任老師跟我講過,之前帶班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女孩。

每次上課總是坐第一排,老師說什麼她都記得特別認真,整個本子寫滿了課堂筆記,還有五顏六色的熒光筆記號。

下課老師在現場答疑,她也湊到前面去聽。

問她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要問,她半天說不出話來,只是不好意思地說:“我再消化消化”。

據女孩父母反饋,孩子在家也很努力,經常學習到深夜。

原本想着,像她這麼認真、努力的孩子,成績一定很不錯。

可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她很多科目都不及格,大部分答錯的題都是因爲理解不透徹。

後來朋友專門找她聊,才發現她身上有很多問題:

上課光顧着記筆記,實際很多東西並沒有消化理解;

做題的時候,不懂就翻答案,看完就以爲自己懂了;

學習沒什麼計劃性,想到啥就學啥,很難有量的積累……

很多時候,孩子學習的時間和成效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並不是說你花費時間多,效果就一定好。

鄭州外國語中學的董遠老師做班主任時,曾在班裡60多個孩子中做過一個小調查。

她專門抽出一天時間,讓孩子們在當天同樣的作業量的情況下,記錄每個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

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完成得快的孩子,僅用了一二十分鐘就完成了,完成了之後,還看了一部英文電影。

而完成得慢的孩子,整整花了5個小時!

董遠老師說,她觀察發現,那些作業完成得快的孩子,往往質量還非常高,成績也非常好;

而那些作業完成得慢的孩子,也並沒有想象中慢工出細活的效果。

其實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兩者的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低的孩子,哪怕再努力都是無用功,等到了高年級,將越學越吃力。

父母“假關心”

只會成爲孩子學習的阻礙

很多父母都喜歡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但很多時候,關心都只限於嘴上。

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趙玉平講過一個故事:

有天,一位當媽的朋友忽然給他打電話,上來就是哭訴:“趙老師,這日子沒法過了!”

原來,某天她在家裡打掃衛生,看到上初三的兒子從房間去客廳倒水,她就順嘴問道:“作業寫完了嗎?”

沒想到兒子暴跳如雷:“問問問,問什麼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你少管我!”

說完,他就回到屋裡,“砰”地一聲把門關上了。

這位母親懵了,自己本意是想關心下孩子,沒想到孩子反應如此強烈。

後來,趙玉平找這個男孩談心,才發現,原來媽媽每天都會催着他學習,甚至一天問好幾遍。

每次問他作業寫完沒,他回答寫完了的時候,媽媽就會說:

“寫完了還在沙發上發呆?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動一下,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你這樣對得起誰啊?”

但如果他回答沒寫完,媽媽又開始指責:

“沒寫完,沒寫完還不抓緊時間去寫?就這破學習態度,你對得起誰啊?”

儘管媽媽是出於對男孩的關心,但在媽媽長期的嘮叨、催促下,這個男孩煩不勝煩。

每個家長都想要做孩子學習路上的幫手。

但是如果不在行動上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只用抱怨和嘮叨表示“關心”,其實不過是“僞關心”罷了。

最後只會在無形當中,成爲阻礙孩子成長進步的絆腳石。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寫道:

“每個孩子都有成爲優秀人的潛質,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不能“假努力”,家長不能“假關心”,找到合適的方法,“教”與“育”纔會有成效。

想到讓孩子達成“真努力”,父母要幫孩子做到這3點:

1,提高專注力

很多孩子學習效率低,其實就是因爲專注力差,經常寫一會兒作業就東張西望,或是玩玩手頭的東西。

想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或許可以使用番茄鍾時間管理法:

根據自家孩子的專注力情況,設置“番茄鍾”15-30分鐘左右,中間需全神貫注,一旦孩子開小差,則重新計時。

鬧鐘響了就開始休息5-10分鐘,再進行下一輪番茄鍾。

這樣時間一長,能慢慢提高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提高效率。

還有,記得給孩子一個安靜的氛圍,在家裡不要大聲講話,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空間。

2,做好學習規劃

通過對學霸的觀察,我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學習規劃的高手。

畢業於衡水中學的張喜悅,目前就讀於北京大學。

她的暑假時間表是這樣安排的:

每天5點50起牀,11點準時睡覺,每個時間段具體學什麼,規劃得一清二楚。

此外,她也會在早中晚留出足夠的時間,供自己吃飯休息。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作息時間表,對睡覺、起牀、吃飯、學習、玩耍、鍛鍊等時間做好規劃。

記住讓孩子鬆弛有度,孩子不是做題機器,一直學習,不是最大化利用了時間,而是低效化了勤奮。

勞逸結合,才能讓大腦更好地工作,學習效率也更高。

3,學會獨立思考

很多人學習看似用了十二分功,卻動筆不動腦,懵懵懂懂,學習效率極其低下。

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一切努力都是作秀。

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培養訓練。

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讓孩子多多思考,自己一步步地探索答案,發現多種解題思路。

平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多提問、善提問,運用啓發式的問題激發孩子思考的慾望。

唯有把知識與思考相結合,才真正觸及到了學習的本質。

與此同時,父母真的關心孩子,就要做到這“三不要”:

1,不要嘮叨性詢問

很多家長經常在孩子學習時表達關心,隨意干擾、打斷孩子。

比如孩子在認真寫作業、閱讀的時候,家長時不時“噓寒問暖”,問孩子冷不冷、餓不餓、學得怎麼樣了。

這樣很容易使孩子在學習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磨蹭拖延。

比起提高注意力,懂得保護孩子的注意力纔是最緊要的事情。

因此,家長在孩子專心學習時,儘量不要去打擾他,可以在一旁安靜地看書、工作,給孩子做一個表率。

如果實在想詢問,也要等到孩子學完休息的時候,這樣詢問:

“今天有哪些收穫?”“有沒有需要我們幫忙的事情?”

這也是在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父母能做的有限”。

2,不要監視性陪伴

教育工作者楊傑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男孩剛上一年級時,媽媽就每天在一邊盯着他寫作業。

男孩覺得煩躁,做作業時,總是東摸摸西搞搞,媽媽不催他就不動。

時間久了,他就直接跑到一邊玩,本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完成的作業,他總是一拖再拖。

最後結果就是,母子倆爲作業鬥爭一晚上,孩子隻字未寫。

很多父母陪寫作業時,喜歡盯着孩子的字、坐姿、小動作,哪裡不滿意就拎出來敲打一番;

這樣一來,陪伴就變成了監視、控制,帶給孩子的更多是緊張和壓力。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接納、不滿意,自信心也會受到損傷。

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學習自由,除非孩子需要幫助,否則不多加干涉。

3,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

在平時和其他家長們的接觸中,我時常聽到這樣的話:

孩子特別懶,不愛背單詞。

孩子每天都做大量習題,就是成績上不去。

孩子一學習就磨磨嘰嘰的,也不知道把精力花在哪了。

作爲家長,我們不要輕易否定孩子,要看到孩子的努力。

父母要和孩子坦率地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瞭解孩子真正的困難是什麼,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

期間要不停地肯定和鼓勵孩子,陪他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盡力陪他一起解決掉遇到的困難、苦惱、壓力。

這纔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教育專家楊東平教授說:

“孩子們平時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大同小異,兩三個月的暑假纔是他們成長與蛻變的關鍵,也是真正拉開差距的分水嶺。”

暑假裡,幫孩子戒掉“假勤奮”,養成高效的學習習慣,他在未來的學業上纔會遊刃有餘。

畢竟只有努力學習的人,才能擁有選擇未來的權利。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優秀。

願每位父母都和孩子手牽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起見證奇蹟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