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有什麼不一樣?

“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黃金棍下出好人,黃金棍下出孝子”,在過去幾十年裡,所有人都抱着這種想法來教育孩子,認爲只有“棍棒教育”才能真正讓孩子走上正途,真正教育好孩子。但隨着社會不斷髮展,人類文明也在不斷進步,人們開始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現在的人不再認可“棍棒教育”的神奇,反而更加傾向於和孩子交心,用耐心去改變孩子的不合理行爲。“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李玫瑾教授關於對孩子的教育說過: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沒有被善待過,就別指望他成年後會善待這個社會。“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你喜歡打孩子嗎?可能有很多性格暴躁的父母都會點頭。“當然了,孩子不聽話就要打!只要打不死,就往死裡打!”他們覺得只有孩子的身體感受到了疼痛,才能夠對父母產生敬畏,對父母言聽計從。也有的父母認爲“棍棒教育”應該被淘汰,長期打孩子會讓他們和產生心理陰影。“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呢?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糾結的問題。不打孩子,和孩子冷靜溝通,孩子覺得父母說的都是“廢話”,將其當做“耳旁風”。打孩子吧,孩子“寧死不屈”,還會和頂嘴說:“我就不聽你話!隨便你怎麼打!”對於”軟硬不吃”的孩子,很多家長在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之後,不管對孩子有沒有效果,都會選擇大家孩子。“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絕大多數家長在打完孩子後,看到眼淚汪汪的孩子,又有些後悔,責怪自己打孩子的錯誤性。其實想知道孩子該不該打,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捱打和不捱打的區別。捱打的孩子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區別呢?性格的差異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對父母的一些小打小踢都覺得是無關痛癢的“毛毛雨”。這樣的孩子,臉皮也”厚“,反正被打習慣了嘛,孩子認爲這是父母正常的教育方式。對於父母的鞭打,孩子也不會放在心上,更不會和父母記仇,反而和父母的關係更好。“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而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的孩子,在家裡一直順風順水,沒有體會到被拒絕的滋味,更沒有經歷過挫折。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爲中心,蠻橫無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當場發泄負面情緒。他們心中沒有規矩意識,在社會上很容易吃虧。“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因爲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在此過程中還會被父母責罵,對各種難聽的話也已經“麻木”。這樣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強,遇到困難時也敢於面對,然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愈挫愈勇。而沒有被父母打過的孩子,一直在父母創造的“溫室”中長大,沒有經歷過各種困難挫敗。孩子今後遇到生活和工作中困難,沒有獨自面對的勇氣和經驗,都會選擇逃避,很難有太大的進步空間。“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父母怎樣才能剋制住打孩子的衝動呢?動手前先冷靜思考當孩子犯了錯誤或是不聽話,家長想要動手的時候,可以先冷靜感到思考:孩子犯的錯誤嚴重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如果不打孩子會有怎樣的效果?思考完這些問題之後,家長心中的憤怒情緒也已經減輕了一半,然後再選擇冷靜的方式解決。“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冷靜分析,用積極話語教育孩子小孩子也有自尊心,犯了錯誤之後也希望被家長原諒,也希望被父母平等對待。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冷靜分析孩子的問題所在,不要用消極的語言責罵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抗拒情緒。家長要從客觀的角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總捱打”和“沒被捱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孩子的心理防線脆弱不堪,並沒有父母想象的那麼強大,家長的鞭打,是摧毀孩子心理防線的長槍火炮嗎,想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用平等的方式對打孩子,給孩子的內心送去陽光。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