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快評|尋找“懷民”,成爲“懷民”
縱覽新聞評論員 牛可心
明月常有,懷民不常有。農曆十月十二日,又到了張懷民被蘇軾叫醒的紀念日。
這場紀念源於人教版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蘇軾的一篇短文《記承天寺夜遊》。該文開篇第一句便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所以網友們把農曆十月十二日這一天當作張懷民被蘇軾叫醒的紀念日,到今年已是第941年。
這篇不到百字的文章裡,記敘的是一天夜裡,蘇軾看月色朦朧,不由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起身出門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恰好“懷民亦未寢”,兩人便在院子裡共賞清風明月。
“懷民亦未寢”這5個字,讓網友們腦洞大開。經過網友的想象,蘇軾很可能是強行拉着睡眼惺忪的張懷民出來刷夜,原先美好的記敘瞬間變得接地氣了,不少網友也紛紛加入二創,創造出一系列的“懷民”梗。
雖說是玩梗,但不難看出大家對這段友情的羨慕。對於張懷民來說,蘇軾被貶至黃州的4年生活並不容易,卻還記掛着剛被貶的他,藉着賞月開導他。對於蘇軾而言,有這麼一個隨時可以打擾的朋友也實在難能可貴。
“懷民”亦是彌足珍貴的友情、澄明曠達的人生態度的代名詞。友情的可貴無需多言。但現代社會節奏之快、壓力之大,令友情愈顯脆弱。人們雖然身處人羣之中,卻常常感到孤獨。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蘇軾與張懷民的友誼顯得愈發珍貴。“懷民亦未寢”之所以能時隔數百年持續不斷在網絡上引起廣泛共鳴,何嘗不是人們渴望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找到一個可以真正敞開心扉的人;一個可以看到美景可以分享給你,並且不介意打擾到你的人;一個可以大半夜踏着月光來尋你,一起共享這美好時光的人;一個哪怕不用互訴衷腸,僅僅一起可以靜靜待一會兒的人。
初中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是被“熟讀並背誦全文”所困擾,當年的張懷民睡不睡已經不重要了。歲月漸長,經歷了風雨波折,才明白真正難得的是那位能讓我們隨時隨地分享“風景”的那位“張懷民”。人生貴在心相知、情相通,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明月常有,懷民不常有,蘇軾難得,張懷民亦難得。其實,尋找“懷民”,你也可能成爲別人的“懷民”。走出互聯網構築的信息泡泡,勇於打破信息孤島,嘗試做一個開心快樂的“E人”,多關注身邊的具體人和事,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個招呼,也能拉進彼此的距離,溫暖彼此的心房。
空山遠,白雲休贈,只贈梅花。
尋找“懷民”,成爲“懷民”。願每一個人,都能有自己的“懷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