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陸主導全球 美國組建「礦產安全金融網路」
阻止陸在關鍵礦產領域佔據全球主導地位,美國組建「礦產安全金融網路」。(圖:shutterstock)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在2022年6月主導組建了「礦產安全夥伴關係」(MSP),也被一些人稱爲「金屬北約」。如今,MSP已有包括美國在內的14個國家和歐盟委員會參與其中。當地時間9月23日,美國又宣佈與其盟友建立「礦產安全金融網路」,美國國務院聲稱,這一金融網路將「用於加強印太地區和歐洲國家參與機構之間的合作,促進信息交流和聯合融資,同時還將推進關鍵礦產供應鏈向多樣化、安全化和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香港《南華早報》9月24日指出,美國組建這一金融網路,是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期間宣佈的,是試圖阻止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最新舉措,也是在MSP框架下的最新動作,集中了來自礦產大國澳洲以及晶片出口國日本和韓國的銀行和礦業機構。
報導稱,美國國務院當天在一份聲明中稱:「各合作方強調,要滿足全球對關鍵礦產迅速增長的需求以實現清潔能源轉型,其範圍和規模超出了任何單一機構的權限。」聲明還稱:「MSP金融網路的創建反映了網絡參與者加強信息共享、協調和合作的願望。」
同一天,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副國務卿費爾南德斯(Jose Fernandez),在紐約舉行的MSP金融會議上稱,能源轉型着面臨風險。
「許多關鍵礦產的供應鏈集中在一兩個國家,也缺乏韌性。」費爾南德斯稱:「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合作伙伴和盟友、擁有公共財政和工具的國家、礦產生產國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密切協調。」
目前,參與MSP的包括:澳洲、加拿大、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日本、挪威、韓國、瑞典、英國、美國和歐盟。而在上週末於美國德拉瓦州舉行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上,與會國領導人也承諾,「近期將集中精力提高各國的礦產產量。」
《南華早報》提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與儲量國。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今年1月發佈的報告,中國2023年稀土產量達24萬噸,約佔全球三分之二,而儲量達4400萬噸,佔全球40%。
與此同時,從去年開始,爲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中方已先後對鎵和鍺兩種關鍵金屬、石墨、銻等物項實行了出口管制。《南華早報》認爲,對這些製造半導體和電動汽車以及軍事用途至關重要的礦物實施出口管制,是中方針對美方加大晶片限制的反制措施,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對峙日益加劇。
報導稱,中美在關鍵礦產上的競爭也日益擴大到世界上其他資源豐富的地區,包括非洲。非洲是中國的傳統礦產供應國,多年來獲得了中國的大量資金,而在今年8月,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表示有興趣資助坦桑尼亞的卡班加鎳礦項目,此舉被普遍認爲是美國試圖阻止中國和印尼在鎳礦領域的主導地位。
此外,美國也在加拿大和歐洲地區加大了投資力度。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被美國稱爲「志同道合的MSP合作伙伴」,已經爲捷克的一個鋰錫礦牀提供了資金,這是歐洲最大的硬巖型鋰礦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錫資源之一。美國國務院稱,土耳其發現了世界第二大稀土元素儲量,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還提供了5000萬美元貸款,用於資助土耳其採礦業的脫碳化和電氣化。
近年來,以美國爲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正不斷尋找和打造新的稀土供應鏈,以減輕在關鍵戰略物資上對中國的依賴,試圖避免「被卡脖子」的困境。只是,繞開中國這個稀土資源儲量大國兼生產、出口、消費大國,捨近求遠地拼湊新供應鏈,將難以避免地在各個環節帶來更多成本。《華爾街日報》去年12月15日報導,西方企業在這條艱難道路上遭遇了衆多「不同尋常的障礙」。
報導指出,幾十年來,中國一直主導着稀土磁鐵製造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是唯一有能力從頭到尾大規模生產稀土磁鐵的國家。稀土本身已然珍貴,更難得的是同時掌握稀土磁鐵生產技術,後者對於智慧手機、電動汽車,以及噴氣式戰機、風力渦輪機的製造都至關重要。問題在於,美國和澳洲能夠開採稀土,但無法進行大規模加工;馬來西亞可以加工礦石,但不生產磁鐵;日本能夠生產磁鐵,但沒有稀土礦。
中方此前已強調,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確保其用於合法用途,既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地區,也不針對任何特定事件。中方始終致力於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出口符合相關規定的,將予以許可。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也曾指出,中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毛寧強調,科技創新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成果,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享,更不應當利用科技優勢打壓遏制別國發展。脫鉤斷鏈是一把雙刃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中國不贊成脫鉤斷鏈,脫鉤斷鏈也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因爲我們的發展始終是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中國的科技進步不會因爲任何限制打壓被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