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
最近看到的幾段有意思的事情,分享一下。
一個有倆娃、其中一娃小升初的媽媽,看得出來,是個女文青。
公號比較隨性,追隨者也挺多。但我知道,這些人追隨的其實是“德勝”和“窺探”兩個詞兒。
窺探一下帝都最貴學區房之一所在地家庭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
這個媽媽除了分享一些孩子小升初和日常生活花銷的感慨外,有一天可能是心血來潮,看到兩個孩子在文具店買東西嬉笑打鬧的瞬間,突然覺得自己的教育特別成功,因爲:
孩子是自己心目中幸福的樣子,“自信、快樂、陽光,有很高的配得感”。
我看到的時候也不禁微微笑了一下,一般來說,只有小學生家長才會這麼自信。
他們做家長的人生還沒趕上過疾風驟雨,生活裡全是豔陽高照。
就像從來沒有經歷過真正生活考驗的年輕人一樣,認爲生活會永遠燦爛下去。
其實,不用太久,這個家長可能就會完全是另一番心境。
對照組是水木上一個初一男孩的家長,只因爲孩子漏寫了幾次作業,媽媽就挫折感大到需要到論壇上求助,焦慮感簡直要溢出屏幕。
漏寫作業而已,你要相信,一個初一的大尾巴狼男孩子,漏寫作業是很正常的事情。
以我的觀察,剛上初中的男孩兒,漏寫作業的怎麼也得有60%以上的概率。
這和環境適應有關,也和他們的發育階段有關,不必太上綱上線。
養孩子,如果你事事較真,不僅要累死自己,孩子還多半會被養廢。
只要是做父母的,不管是鬆馳型還是緊張型,不管是放養娃還是圈養娃,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尤其是很多自詡自己很懂教育的家長,恨不得拿放大鏡對着孩子看,先邁左腳還是右腳都要翻翻書。
真的沒必要。
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個話看着簡單,其實做到特別難。
很多中年人自己早就不成長了,尤其是需要突破認知的時候,但是要求孩子不過是張張嘴的事兒。
還有的人,基於自己的人生信念,把對具體名利的追求,滲透到所有的事情中,對每一寸利益錙銖必較,還覺得自己特別積極上進。
反映到教育孩子身上,就是計較每一次考試得分,或者盯着別人計算得失。比如有人留言對政保非常不忿兒,多半不是爲了所謂的公平正義,而是因爲自己沒有政保而已。
他不是故意的,他就是突破不了自己的認知,僅此而已。
當代人很難具有灑脫的心境和胸懷。
儘管我們物質豐富,但是我們心胸狹窄,只會低頭趕路,很少擡頭看天。
又要忍不住說一說《我的阿勒泰》了。昨晚三刷,除了高曉亮部分,沒有加倍速。
裡面奶奶的原型是原著作者李娟的姥姥,媽媽張鳳俠的原型是李娟的媽媽。
這兩個生活非常囧困的女性,都在精神上給了李娟無限滋養。比如姥姥告訴李娟她不一定非要結婚。媽媽的個性相當俠義。
這些東西融合到李娟的個性中,雖然她很膽小,但是又很堅韌,即便生活非常窘困,也從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我和李娟是同齡人,少年時代的成長環境差不多,也曾心心念念想當作家,但是我的精神方面的環境就差的太遠了。
導致我很多年裡一直生活在對生活變化的恐懼中。
包括對孩子的教育,我需要矯正很多很多根深蒂固的不良影響,才能達到一個可能的平均水平。
我相信很多家長和我是一樣的處境。自己的問題尚未解決,又倉促之間當了父母,一邊育兒,一邊慢慢領悟。
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知道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東西最可貴。
我認爲這個東西是“自由”。我指的是精神世界的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自由。
精神世界的自由是你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要什麼,你可以偶爾迎合,但是不會輕易改變信念和原則。
貧窮、虛榮的高中輟學生李娟,會蛻變成精神世界富足的女作家。
你或許會說,她的人生只是個例,其實恰恰說明,每個生命來到世間都能自由生長成一個不可複製的樣子。
當然,這部劇的導演滕叢叢也是個很有個性的女童鞋,還有馬伊利。
年輕的於適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典範,是自由生長的小孩兒纔會有的樣子,健康、陽光、落落大方,有超出同齡人的思想。
這樣,就足夠了。
不必非得是一路名校,沿着固定的要求攀擠最高峰。又因爲我們對某個具體結果的執着,而把孩子擠壞了。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最核心的意思是人生需要很“自由“。
自由生長,靜待花開。
其實,哪怕同樣是天天被作業包圍,大腦裡可以天馬行空的孩子,也會更有未來。
以上。
一寫這種“務虛”的文章,就沒什麼人看了,大家都盯着小升初呀、考試呀,哪有空閒看劇,聽你胡咧咧!
哈哈,精神匱乏時代的實用主義也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