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的質與量 可更有彈性
其實,對作業量的感受因人而異,同樣的作業量,有些孩子三兩下就解決,有些孩子卻得花幾倍的時間才能搞定;這些差異可能來自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以及對學科的興趣。尤其隨着年級增長,學科量和難度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就差異更大,欠交作業的比例也增加,有些人到最後乾脆放棄不寫,整個學習態度也就每下愈況。
再者,過去的學習只重視知識累積或解題能力,因此作業形式多是大量抄寫和各種題型的練習;即便在活化教學的潮流下,有些老師會採用報告或創作等多元的作業型態,但基本的練習似乎也少不了,結果徒增學生的負擔,甚至家長也常要跟着忙!
適當的作業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果,然而除了量的問題,作業的「質」更重要。既然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有些基本知識的確需要足夠的抄寫或演算練習,有些則需要透過探究與實作的過程來建構。作業形式和內容的安排,就應該更切合學習目的和能力培養,過度偏向哪一種都不利於學習。
既然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作業的量其實也可以因人而異。只要在符合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老師可以設定不同的作業標準和範圍,同時採用正向鼓勵的加分方式,讓孩子依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選擇完成的目標。能力強的孩子可以挑戰更進階的作業,爭取更多獎勵;能力較差動作較慢的孩子,也不至於總是在缺交名單中。透過適性的作業安排,讓每個孩子學習爲自己的作業負責,並有追求進步的動機。(作者爲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