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男大腸癌3期轉移了 醫嘆:與愛吃2肉品有關
一名35歲男子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進一步探究罹病原因,與他平時愛吃紅肉及加工肉品密切相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一名35歲男子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進一步探究罹病原因,可能與他愛吃紅肉及加工肉品密切相關。醫師表示,國際癌症研究署已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等,列爲1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則被列爲2A級致癌物(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因此,建議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以及每週紅肉攝入總量勿超過500克。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該男子心灰意冷地前來門診討論營養療法。患者提及,在罹癌前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牛排、牛肉麪都是其最愛,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然而,在罹患大腸癌後開始改吃素食。劉認爲,他無肉不歡的習慣與大腸癌的發生脫不了關係。
劉博仁接着提到,國際癌症研究署很早就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爲1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爲2A級致癌物。所謂的1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2A級是對動物確定致癌,但對人類爲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學調查更指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關。
而紅肉之所以跟腫瘤有關,劉博仁解釋,可能是因爲裡面的血紅素、亞硝胺、多環芳香烴或是異環胺等。其中血紅素的鐵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跟細胞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
就算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劉博仁認爲,仍應少吃紅肉,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攝入總量勿超過每週500克,若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1手掌大小的量。
劉博仁提醒,每天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爲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的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亦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
另外,很多癌友在接受化放療時容易體力不足,劉博仁建議,應優先補充雞蛋及白肉,也就是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並搭配足量的豆類、穀類等植物蛋白。若此時血紅素與白血球仍維持不錯,就無需攝取紅肉。除非在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白血球降到3千以下,此時再吃一些紅肉來補充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