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受訪青年認爲父母和孩子之間應少一些隱瞞
在生活中,成年的子女和父母之間經常會有報喜不報憂的現象。通常來說,這種做法是爲了不讓對方擔心,將自己更好地一面展示給對方。但是,一味地隱瞞自己的難處,有時反而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覺得報喜不報憂會增加自己的壓力,45.8%的受訪者認爲這樣做可能會讓對方失去知情和參與的機會。
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何星(化名)覺得,成年的子女是家庭一分子,對於一些家庭事務也有知情權,有承擔家庭責任的義務。“我能理解,父母向我隱瞞,更多的是出於對我的愛,希望我能有更多精力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我覺得處理家長裡短的事也是很重要的,親人之間是最親近的,是可以相互依賴的。父母一味地替孩子遮風擋雨,有時甚至讓孩子心理負擔更大”。
在北京工作的85後青年肖偉覺得,年輕人不用刻意向家人隱瞞自己生活中的難處。“父母是非常瞭解自己孩子的,有的時候即使你什麼都不說,他們依然可以從你的狀態中、打電話的語氣中,感知到你情緒的變化。如果不跟父母說,可能他們會捕風捉影地亂猜”。
對於父母和孩子之間報喜不報憂的影響,55.7%的受訪者覺得這會導致自己承受太多,壓力過大,45.8%的受訪者認爲會導致對方失去知情和參與的機會,41.7%的受訪者認爲會導致過度保護,39.6%的受訪者認爲會增加自己的孤獨感。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分析,父母和孩子之間完全向對方隱瞞自己的難處,可能會造成家庭成員關係的疏遠。“就父母對孩子報喜不報憂的情況來說,如果在家庭遇到困難時,父母完全不給孩子參與其中的機會,孩子也許會感到內疚;如果親人去世,隱瞞孩子,可能導致孩子因爲沒有送別逝者而心存遺憾;如果向孩子隱瞞家庭經濟上的困難,孩子日後瞭解到,也可能會爲自己當時的某些不當行爲而感到慚愧”。
95後韋珍(化名)在國外讀書生活了7年,她回憶說,在國外,她經常會面臨比較大的課業壓力,尤其是在申請讀研究生的學校時,她經常擔心自己達不到要求,考試前會睡不好,擔心成績不理想,辜負了父母的期望。韋珍一般會選擇自己默默消化這些壞情緒,給家人打電話時也不透露自己的學業壓力,直到有一次一門專業課考試不理想,她給家裡人打了電話。“以前我遇到困難,跟爸爸說時,他都會說沒關係,要是覺得在國外生活得不好就回來。沒想到這次他知道後,卻對我說‘你已經很棒了,再堅持一下’。我瞬間覺得充滿信心和力量。從那一刻起,我意識到,父母是可以在我迷茫無助時給我力量的人”。
調查中,88.4%的受訪者認爲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多一些坦誠、少一些隱瞞。
在肖偉看來,以父母的生活閱歷,可以在自己遇到很多問題時,給予幫助。“如果實在怕他們過於擔心,可以在描述困難時適當弱化,然後聽聽他們的意見。就算他們真的不能幫到自己,也能給自己安慰”。
肖偉認爲,父母和孩子之間是需要相互依賴的。“如果總是跟父母說自己成功的地方,可能他們就會覺得孩子不需要自己了,也要給父母一些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被孩子需要的”。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雙向溝通很重要。”陳祉妍認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在形式上、時機上都是有技巧的。“比如也許在某個時間點,並不適合跟孩子說一些事情,那麼可以選擇其他的時間。還有就是雙方要儘可能多地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