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三巴,一道歷史的傷疤
“三巴聖蹟”是澳門八景之一,是聞名遐邇的澳門標誌。它矗立在數十級臺階上,巍峨壯觀,每日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慕名前來參觀。
大三巴牌坊,其實只是百年前聖保祿教堂遭火焚後殘餘的前壁。“三巴”是“聖保祿”的粵語讀音,其狀又似中式牌坊,大三巴牌坊由此得名。聖保祿教堂(SAOPAULO)始建於1580年(明萬曆八年),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遭火毀,1602年第三次重建,歷時30多年,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正式竣工,成爲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
1835年,一場大火使整座教堂化爲灰燼,僅剩下花崗岩前壁和壁前的68級石階。歷經3次火劫後,教會認爲此乃天意,遂棄之不建,剩下遺壁兀立蒼天。澳門的人口中,百分之九十都是中國人,他們按照自己的習俗,稱之爲“大三巴牌坊”,賦予中國文化的色彩,也顯現了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大三巴,這面360年前聖保祿教堂的前壁,保留了十分典型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堅實的花崗岩基座上,自下而上分爲5層:第一層即入口層,共有3個門並有10根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小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的浮雕圖案,正門上則寫有“MATER DEI”,說明此教堂供奉聖母。
第二層由10根壁柱及由7朵玫瑰花浮雕裝飾的3個窗口組成,正中刻有“天主聖母”的拉丁文字樣,窗口與壁柱間以棕櫚樹點綴,左右壁龕內供奉着4位天主教聖人像。
第三層正中央深凹的拱形壁龕內供奉着聖母瑪利亞銅像,圍繞着聖母像的有中國和日本象徵的牡丹和菊花。兩側各有3位天使浮雕,左側3根壁柱中有智能之樹及七翼龍的淺浮雕,右側3根壁柱中有精神之泉和西式帆船的淺浮雕。
第四層正中有一座聖嬰的雕像,左右兩側4根壁柱中間是耶穌受難的刑具浮雕;三角形頂部中間是一隻銅鴿,代表着聖神,兩旁有太陽月亮及星辰,象徵聖母童貞懷孕的時刻。頂部之上則豎立着十字架。
大三巴牌坊那赫然大氣的構架與同樣莊重的赭石色,是最能讓人懷舊的滄桑之色。有人比喻,大三巴就像一塊歷史的拓片,孑然峭立,用它單薄的身軀,抗擊150年的狂風雷暴,萬劫不墜。摩挲它那花崗岩的石雕,就像輕撫飽經歷史風霜的肌膚。更有人說,每次佇立在大三巴都會有所憬悟,它可以說是一道歷史的傷疤,擁有一種令人震撼的缺陷美!
儘管大三巴沒有涉及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卻不可否認它成了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徵,代表着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大三巴後面的聖母昇天教堂遺址博物館及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展示了天主教在澳門傳播的歷史和當年的輝煌。
大三巴牌坊下面是寬寬長長的68級石臺階。每次記者來到大三巴,無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都要反反覆覆地在臺階上走上幾個來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細細瞻仰大三巴,欣賞它的宏偉壯麗,品味它的歷史滄桑。
對於世世代代生活於此的澳門人來說,寬寬的大三巴石階又是他們孩童時競登嬉戲的好地方,每逢喜慶節日之夜,這裡還是舉行“醒獅”、“醉龍”表演的場所,記錄下生活的點滴……這裡是澳門人活動的重要場所。澳門的許多重大活動、節日慶典、民間聯歡等都在這裡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