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加公投 鼓動民粹
(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政權不僅策動了所謂「公民團體」的外圍組織,積極對國民黨籍立委進行大罷免,同時也將發動公民投票來廢止民進黨所反對的法律修正案。就算這些「民團」不承認是民進黨政權的外圍或附隨組織,但試圖以直接民主的力量擁護當權者,不僅難見於先進民主國家的經驗,且反而較爲接近納粹德國時的民粹主義,所不同者只在於我國目前是「少數執政」。
自從賴清德聲稱民主的紛爭要靠「更大的民主」來解決,其實就宣告了將發動大罷免乃至於公民投票。而賴清德在春節假期結束後,召集五院院長「國政會商」的政治動作,目的正在於塑造總統施政正遭受在野黨阻撓的印象;再加上民進黨政權常抹紅在野黨爲中共的在地協力者,可看出「寸土不讓」及力圖翻轉成爲立法院過半數的政黨,纔是賴清德上任來首要的「執政目標」。
國民黨面對大罷免的風潮,黨主席朱立倫原本宣告將「以罷制罷」來迎戰。但在罷免案第一階段的連署人數門檻上,罷免藍委的案件已有32件成案,而罷免綠委通過的連署案件竟然爲0。不僅如此,國民黨明知中選會必會嚴格審查罷綠委的連署書,竟還真被發現如死亡者連署及領銜人落跑等情形,未免太漏氣。
國民黨「以罷制罷」的攻堅尚且不及,竟先向對手奉上了子彈。趙少康等「戰鬥藍」看不下去,乃挺身呼籲朱立倫,既要以罷制罷就不能無爲而治,否則民進黨政權的氣焰將更甚。同時,多位遭鎖定罷免的藍委在黨中央拿不出因應做法下,規畫提出「反對法官須一致決才能宣判死刑」的「反廢死公投」,希望以此議題帶動反大罷免的氣勢,實也不得不爲。
人民擁有罷免及公民投票的創制和複決權,本意在於補救代議制度的不足,但現在卻成爲少數執政政權的「韌性」。我們看到同一個法案可因「窒礙難行」提出「覆議」,未果後又主張「違憲」聲請憲法法庭作出判決,而把「窒礙難行」和「違憲」的概念混同。若依此程序仍達不到目的,少數執政的政權還可策動大罷免在野黨的立委,乃至於策動公民投票廢止法律。
國父孫文雖然主張人民擁有選舉、罷免、創制和複決四權,但直接行使是在地方自治的縣,而組成中央五院的官員及國政,則是由各縣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代爲行使。這是着眼於中央國政涉及全國層次的專業性,也避免若由人民直接行使時,容易引發激情的對立。
一次性提議罷免32位在野黨立委及同時將發動公投,既不正常,也標誌了政治動員乃民進黨執掌政權以來的運作主軸。而此問題的根源,就出在爲何不是多數執政?(作者爲世新大學行政系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