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搞抗中聯盟 歐盟戰略自主

(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來首次外交之旅,前往歐洲參與5場高峰會議,特別是G7與北約峰會,拜登想要重拾主導權,畢竟美國全球霸權需要盟邦支持,尤其是中國近年在國際外交與地緣經濟發展,讓美國若有芒刺在背。

這次G7峰會中,兩大集團相互拉鋸,美英加的五眼聯盟,法德義(及歐盟主席)的歐盟集團,日本的菅義偉是到此一遊,刷存在感的。拜登歐洲行的重點,除了修復美歐關係外,就在鼓動盟友共同籌組抗中聯盟」,因此歐盟領袖對於拜登前訪感受複雜,一方面是歡迎美國回來,一方面擔心被牽拖到中美對抗漩渦之中。

果然在G7領袖會議公報中,提到中國人權臺海和平、新冠疫情調查3項,另外也以未點名方式談到強迫勞動,這是G7峰會公報首次談到多項中國議題。隔一天,北約峰會公報也指出,中國對於國際秩序與北約安全「構成了系統性挑戰」,國際媒體與評論多認爲拜登取得勝利,西方團結對抗中國的大風起兮,甚至新冷戰將至!

然而,報導指峰會討論激烈,但歐盟國家仍同意公報內容,主要是德法義3國皆是美國盟邦,針對美國強烈要求的內容,若完全拒絕將破壞G7體制、甚至盟邦關係。但實際上,從會前與會後歐盟領袖發言可知,歐盟國家以「不同意見書」方式,表達其實並不贊成拜登的反中訴求。

首先,德國總理梅克爾雖然將在9月離職,梅克爾時代即將結束,但她一貫仍以現實主義的謹慎評估角度,在北約峰會之後,發言提醒北約將中國指爲威脅的決定「不應被誇大」;梅克爾同時強調在處理中國問題時,必須找出「正確的平衡點」,既不低估中國,也不加以高估。

其次,法國總統馬克洪則在拜登啓程前往歐洲的同時,在一場演講與記者會中表示:「我們對於印太戰略的態度是不與任何一方結盟。我主張法國在此問題上採取的路線、但願也是歐盟的路線,是不成爲中國的附庸,也不與美國保持一致。」他說的「不與美國保持一致」纔是關鍵,很顯然是講給拜登聽的。

隨後,在G7峰會結束後,馬克洪表示:「G7不該成爲反中的俱樂部,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貿易以及發展政策等問題上,仍需與中國展開合作」。此外,針對北約的新戰略觀,他犀利地指出:「北約需要制定針對俄羅斯的戰略,而中國不應該成爲北約的優先考慮的對象。就我而言,中國不是大西洋地理的一部分,否則我的地圖就有問題。」

法德領袖在G7峰會前後的發言,就像是針對峰會公報的不同意見書,顯示歐盟國家與美國之間仍有信任裂痕與對中政策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歐盟國家過去特別對於川普政府單邊主義的深刻感受,也對於美國政治體制與政策延續惴惴不安,面對日益激烈的中美對抗,歐盟認爲應該發展自主戰略觀。

歐盟國家希望在中美兩極對抗格局下,建構歐盟的戰略自主,我認爲可能形成「G2-plus」體制,雖然歐盟還不足以成爲第三極,但是在重要議題上,歐盟可以扮演關鍵第三方角色。去年底通過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即是一例,不顧美國政府勸阻,仍然如期簽訂,雖然一波三折,但上週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仍然強調協定的重要性

不過,歐盟戰略自主顯然是知易行難,在經濟議題上或許還有空間,但是歐盟國家多數是北約組織成員,身爲美國軍事同盟(多數國內還有美國駐軍),自然在有關國家安全議題上,很難不與美國同調。至於這次歐盟國家對於拜登抗中聯盟的「公報附和、發言反對」,也可謂是一種平衡作法,維持與美國的傳統盟邦架構,也維繫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合作關係。

後續美歐在針對中國大陸的對抗性政策協調上,將會持續磨合,可以確定歐盟國家在抗中議題上,不會一路跟隨美國到底,不會恢復到冷戰時期的同盟關係與圍堵政策,抗中大戲主角還是美國。

(作者爲前國安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