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孩子的快樂,才能養出一個有能量的孩子
成績決定不了孩子的一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童年記憶都更重要。
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是家庭教育最基礎的配置。
作者 | 楓子
前兩天去朋友家串門,恰巧撞見朋友上初中的女兒正聲淚俱下地控訴她:
“我都寫了一天的作業了,我看會兒小說怎麼就不行了?”
“我是人,不是機器!我要學習,也要玩啊!”
原來,女兒每天晚託回來,不僅要做學校的作業,還完成她額外佈置的作業,根本沒有時間玩。
好不容易熬到週末,又要輾轉奔波一個個課外班,比上學還忙。
女兒覺得透不過氣來,求着朋友每天給她留一點時間,讓她放鬆一下。
面對女兒的哭求,朋友卻一口就拒絕了:
“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快樂也只是一下的,只有學到了的東西,纔是學到了。現在不痛苦,將來更痛苦。”
但真的是這樣嗎?
李玫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是啊,功利教育下,分數、排名固然重要,但保護孩子的快樂也同等重要。
畢竟,成績是一時的,成長卻是一生的。
早早地剝奪掉孩子的自由與快樂,只會耗盡他們寶貴的心理能量,阻礙其健康成長。
現在不快樂的孩子
以後也很難快樂
還記得《北京第一代雞娃的血淚史》的作者王食慾嗎?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的生活就被學習和各種興趣班填滿。
除了吃飯,她其餘時間都在上課。週末,她同時要完成學校及9個衝刺班的全部作業。
熬夜寫作業,早已是常態。
步入初中後,爲了能考上一個好的高中,她更是拼命內卷,多次拿到班級前三名、年級前五名。
高中,她如願被北京最好的重點高中之一“北京四中”錄取。後來,還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影。
優秀如她,內心卻始終緊繃着弦,不敢休息,不懂享受,不會快樂。
之後,更是患上躁鬱症,經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覺。
有一次半夜,她突然想跳海自殺。便給媽媽打電話說:“我不想活了,活着實在沒意思!”
萬幸的是那天天氣不好,船隻封閉了所有的甲板,王食慾纔沒有跳海。
但輕生的念頭卻一直徘徊在她心頭,她無數次走在岸邊,都有往下跳的衝動。
看到女兒如此痛苦,媽媽才意識到,自己這些年的雞娃行爲一直在摧毀女兒的幸福。
媽媽很後悔,她想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女兒,帶她去遊樂園、去旅行,讓她和朋友盡情玩遊戲,讓女兒去找尋快樂……
但人生沒有如果。
長期的雞娃教育,讓女孩把成長中的能量都用來學習、緩解焦慮、抵抗壓力上,所以,哪怕她考了高分,上了名校,她的內心也是荒蕪的。
這也就是爲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優秀的孩子,會患上空心病、抑鬱症的原因。
他們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而是他們感受到的快樂太少了,不足以支撐他們走下去。
網上一位博主就曾自述:
“小時候總以爲熬到了大學,就能天高任鳥飛。可事實卻是,人生就是不停地在卷,小時候捲成績,長大後卷工作,卷績效。”
現在的她,雖做着一份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卻只覺得日子被工作、被功利心,以及無盡的忙碌裹挾,每天都覺得無望,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家長“犧牲”孩子的童年,或許可以博取一個好的“未來”。
但被透支的生命活力,被消耗的精神能量,卻需要孩子用一生來治癒。
保護孩子的快樂
才能養出一個有能量的孩子
在英國,曾有一項持續了70年的大規模研究,結果表明:
那些最有能力也最願意給孩子提供無憂無慮童年的階層,他們的孩子語言和數學能力,比同齡人高出整整一年的水平。
此外,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個人成就、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也會更好。
而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他們擁有一個自由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保護好孩子的快樂,就是爲孩子今後的人生注入源源不斷的成長能量。
“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在給家長的教育建議裡也提到,孩子快樂成長的樣貌,纔是教育最好的模樣。
她女兒上小學時,班上的小朋友一到週末就像趕場一樣去上多個興趣班。
劉稱蓮卻只給女兒只報了一個芭蕾,其餘時間都去郊遊,或者到科技館、博物館等地方玩。
即便上了高中,劉稱蓮也保證女兒每週要有一天放鬆的時間。
高二時,爲了給女兒解壓,劉稱蓮甚至帶着女兒深夜飛往內蒙古,只爲實現女兒看流星雨的夢想。
彼時,凌晨4點,零下15度,周圍都是空曠的荒原,雖然又黑又冷,他們感受到的卻是一道道流星劃破黑夜的震撼。
劉稱蓮說:“這是一個十分瘋狂的決定,但如果時光倒流,我仍會堅定地選擇帶孩子去。這樣的實際行動,能夠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內心,這遠比簡單的安慰來得更加有效。”
多年以後,女兒回憶起這些往事,也無比感謝劉稱蓮的“快樂”教育,讓她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總是很快就能生出一股力量去面對。
正如奇葩說辯手席瑞說的,家庭很重要的一個功效就是:幫孩子製造更多可供回憶的快樂瞬間。
這些小小的快樂,就像一個個能量子彈,會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讓孩子的生命充盈,內心富足,也會成爲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我搭救的階梯。
一個孩子最大的快樂
是被允許做這些事
朱永新曾說,決定人一生的從來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和美好的童年記憶。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人生也無法逆轉。
這條沒有回頭路的成長曆程中,一個孩子最大的快樂,或許就是能夠被允許做這三件事。
1. 允許孩子做閒事
白巖鬆曾說過這樣一件事:
世界盃奪冠之夜正逢週日,兒子第二天需要早起上學,但他仍答應了兒子通宵看球的請求。
比賽進行到90多分鐘時,兒子喜歡的球隊仍以1:2落後,兒子絕望地哭了;
91分時,球隊終於2:2扳平;
93分,比賽即將結束,球隊臨門一球,以3:2的比分反敗爲勝,兒子喜極而泣。
對此,白巖鬆說,自己只是幹了一件很小,但天下父母都不敢幹的事,那就是讓孩子花時間做點無用的事。
但這件事帶給孩子的快樂,卻是終生難忘的。
教育,不應該只有規範和監督,還需要有“放縱”和“放手”。
允許孩子有一些時光去做自己喜歡的,不那麼功利的事情,比如觀察螞蟻,看閒書、胡思亂想……
讓孩子的時間裝一些無用的瑣事,孩子的心靈才能塞滿愉悅感,孩子的人生才能鬆弛而富足。
2. 允許孩子自由地玩耍
沈華清教授曾說: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關在籠子裡養大的。幼兒園是籠子、小學初中是籠子、高中更是個籠子。”
是啊,多少孩子,就連課間十分鐘,也走不進操場,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裡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他們不僅承受着沉重的學業壓力,課業負擔,還承受着長久的身體疲憊與精神捶打。
如果放學後,孩子依然得不到釋放,沒有自由,沒有玩耍,那些負情緒、高壓力堆積到一定的程度後就可能壓垮孩子。
允許孩子肆意地去跑去跳,去玩去鬧,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宣泄的出口,消除疲勞感、恢復精力。
所以,千萬不要給孩子太多限制和束縛。
被允許玩着長大的孩子,童年是彩色的、是跳躍的,生命是充滿着陽光的。
3.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如果說,應付功課是一個耗電的過程,興趣愛好,對孩子來說則是在充電。
因爲,一份發自內心的熱愛,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愉悅身心,還可以激發生命的活力,保持能量滿滿。
就像前文提到的王食慾,在她最無助和絕望的時候,媽媽提議她去做曾經最喜歡卻不被允許的事——寫小說。
事實證明,當她把心底的那份喜歡重新撿起來時,她沉浸其中,所有的壓抑、不開心,都在筆尖下一點點消失,她的精神狀態也越來越鬆弛,還出版了自己的小說。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那麼幾個無關學習、看似無用的愛好,請一定要守護好這份熱愛。
心中有愛的孩子,眼裡有光,身上有勁,腳下有路,手中有夢。
這樣的孩子,無論面對何種困難,都能勇往直前,活出精彩。
童年,對於一個人一生意味着什麼?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那是一場“圓體旋轉”旅程。
一個人成年後的生活方式,是圍繞着童年生活旋轉的,有些人終其一生,他的生活都可能只是童年經歷的不斷重複。
這也就是爲什麼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所以,真愛孩子,就不要試圖去犧牲孩子的童年,去博取孩子的未來。
保護好孩子的快樂,孩子纔有一個幸福的未來。
多給孩子一些甜蜜的回憶,纔是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