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父母的面子 保護孩子的“裡子”

(原標題:放下父母面子 保護孩子的“裡子”)

中國愛面子世所共知的,魯迅先生專門寫過關於中國人面子觀的雜文。愛面子本無可厚非,只是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因面子問題而傷了孩子的心,那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了。有父母把孩子當成“面子工程”,孩子表現好就到處炫耀,而一旦孩子犯了錯或在競爭中落敗就覺得讓自己丟臉了,甚至把這種丟了面子的怨氣一股腦發泄到孩子身上。這種做法很容易給親子關係也給孩子心理帶來陰影和傷害。

孩子不是父母攀比面子的工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體面有尊嚴,望子成龍也是人之常情。只是作爲父母,如果把孩子變成攀比面子的工具,就是一種不可取的觀念和做法了。

當然孩子如果很優秀,父母引以爲榮很正常,而如果自家孩子偏偏沒有那麼優秀,甚至某些方面還落後於人,這時就很考驗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初心了。你會因爲覺得沒面子而對孩子百般嫌棄呢,還是會接納孩子的本相、努力去發現和欣賞他的優點呢?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父母的焦慮都來自一種攀比心理。但孩子不是一件可以拿來比較的物品,而是有其獨立價值和尊嚴的個體

父母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接納和尊重他,讓孩子有這樣的安全感:即使自己不夠優秀,父母也不會因此嫌棄我,他們永遠是我的堅強後盾。這樣的孩子才能活得更有自信和底氣

不要因面子問題讓孩子受委屈。還有一種情況可能不少家庭經歷過,就是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有一方父母來告狀的時候,被告狀一方孩子的父母很容易因爲面子上過不去,就不分青紅皁白把自家孩子打罵一頓。

這種現象特別容易出現在兩種情況下:一種是父母之間彼此生活在“熟人社會”,父母之間關係越是熟悉或者親近,越是容易在孩子發生矛盾時因爲面子問題而一味指責自家孩子;還有一種情況是自家孩子一直以來都是比較淘氣容易惹事的類型,一旦孩子之間有衝突,就用慣性思維來“斷案”,認爲肯定是自家孩子又犯錯了。

作爲父母既不應“護犢子”,也不應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應該理性公正地來面對孩子們之間的矛盾,不要因爲面子問題讓孩子受委屈。

來自外界壓力不要轉嫁給孩子。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因爲孩子表現不好,被老師叫到學校或在家長會上挨批評,當時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覺得特丟面子。作爲一位母親,我剛開始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惱羞成怒,但冷靜下來一想:我的滿腔怒氣主要來源於孩子的表現本身還是因爲覺得自己因孩子而丟臉了呢?

這種冷靜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回家後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孩子,不至於因爲來自外界的壓力而將怒氣和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當我們可以不被情緒控制時,纔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來分析他的問題,制訂幫助他改進的計劃

總之,和父母的面子比起來,孩子的“裡子”即他的自尊、自信還有他對父母的信賴顯然更爲重要,也是更需要我們去小心呵護的真正珍貴的東西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09日第6版

作者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