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標”的父母,永遠養不出“聽話”的孩子……

作者:主創團·楓子

最近,看了一篇小學生作文《父母雙標》,感觸頗深。

一個家,兩套標準,這是很多家庭常犯的教育誤區。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生活中,父母若總是把自己和孩子“區別”對待,其實是很難教育好孩子的。

因爲孩子不會成爲我們期待的樣子,只會成爲我們的樣子。

父母到底能有多雙標?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段子:我們自己的健身器材在牆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網都更新好幾代了,我們會一笑而過。但換作孩子一天不練琴,你完全無法容忍,會大喊大叫。

高標準要求孩子,低標準要求自己,類似這樣的“雙標”現象,其實隱藏在養育的方方面面。

孩子玩手機,是貪玩、不務正業,父母會要求孩子嚴格控制手機時間;

父母手機不離手,明明是在刷抖音、追劇,卻藉口說是忙於工作、忙於人際交往。

孩子熬夜看球賽,不由分說,就給孩子貼標籤,罵孩子不好好學習、玩物喪志;

但爸爸熬夜看球賽,就是放鬆、適當娛樂、追求自由。

孩子嘗試講道理時,我們常常把他當作反駁、頂嘴、狡辯、胡攪蠻纏,不肯聽孩子多說一句;

爸爸媽媽講道理,卻不管孩子聽不聽得進去,認爲自己就是爲了孩子好,還自我感覺是溫柔、有耐心的。

孩子佛系,對成績不敏感,會被指責不思進取,沒有出息;

父母佛系,卻是心態太樂觀,不糾結結果,享受生活。

孩子扔舊衣服,清理掉不需要的舊物,會被批評浪費、敗家;

父母清理雜物,丟棄不用的東西,則是斷舍離、有追求。

孩子撒謊,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都會被定義成不誠實、撒謊精,會被打一頓;

父母撒謊,卻是打着以愛的名義,覺得自己用心良苦,都是爲了孩子着想。

孩子不小心犯錯,哪怕是爲了幫忙,出自好心,也會被父母大罵一頓,指責笨手笨腳;

換做父母不小心搞砸事情,卻自我安慰是無心之失,人沒事就好,輕易就原諒自己了。

孩子即便偶爾晚起,睡下懶覺,都是父母不能容忍的事,大道理張口就來,說孩子懶惰、不自律;

父母睡懶覺,卻有一百個藉口爲自己開脫,還美名爲養生,消除疲勞。

《正面管教》的作者,曾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一次,她無意發現孩子做事總是半途而廢,玩魔方,沒玩兩下就丟一邊了;看書也是,沒翻兩頁就扔下不看了。

她問孩子是怎麼回事,結果孩子脫口而出:“我和你學的呀!”

一句話,猶如當頭一棒。

她這纔回想起來,她最近寫稿時因爲總是卡文,心情煩躁,便總是沒寫多少就把稿紙揉成一團,丟到垃圾桶裡,然後轉頭去做其他事。

她沒有想到,自己無意養成的一個壞習慣,竟然潛移默化就影響到了孩子。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父母說100個道理,遠不如你的行動帶給孩子的影響大。

因爲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他不會聽你怎麼說,只會看你怎麼做。

“嚴於律子,寬於律己”的父母,往往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新聞。

貴州一名13歲男孩,平時特別喜歡玩遊戲,父母沒少管,但男孩就是不聽管教。

有一天父親回到家,看到他又在玩手機,父親一時沒忍住,不僅罵了他,還動手打了他。

結果,正值叛逆期的兒子,不僅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還站起來和父親對打了起來。

民警到家裡後,父親不停地哭訴:兒子不愛學習,還沉迷手機,叛逆又搗蛋,讓人操碎了心,自己是恨鐵不成鋼,纔對他施以管教。不曾想,自己千辛萬苦養出來的,竟是如此“逆子”。

可到了兒子這裡,卻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爸爸媽媽平時特別喜歡打麻將,很少花時間照顧我。”

兒子滿腹委屈地說,以前被父母管教,還能忍一忍,可一想到父母根本不關心他,還打他罵他,實在是忍無可忍。

一項心理研究曾表明,父母的雙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容易產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就產生逆反心理,甚至以激烈而極端的行爲來對抗父母。

孩子的成長,需要好的“參照物”。

如果父母不重視自己的身份,不正視自己的責任,隨心所欲放縱自己,那麼很多家庭教育,都註定是徒勞無功的。

父母“雙標”,最終毀掉的是孩子對父母的信服度。

在網上看過一個新聞,爸爸教孩子寫作業時,忍不住吐槽“8歲的兒子不如7歲的曹衝”。

沒想到,兒子直接回懟:

“他是曹操的兒子,我是學渣的兒子!”

不可否認,平日裡,我們總是對孩子有各種“我執”,希望他能實現我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希望他能怎麼樣,實際上我們應該把“我執”轉爲“執我”。

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讓自己過得充實幸福。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先去做,再帶動孩子一起努力。

就像董宇輝在直播間說的:“家長不自律,別讓孩子自律。教育的本質不是言傳身教,而是身教言傳。等你做到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言傳了,孩子都能看得見。”

想起紀錄片《人生第二次》中,42歲的黃妹芳。

她高中畢業,在工廠流水線工作,她們一家人,一起租住在小小的出租屋裡。

她兒子即將升入初中,對於她們深圳務工者來說,沒有戶籍,絕大部分人都會回到老家就讀初中,而結局都無一例外,要麼輟學,要麼連高中都上不了。

黃妹芳不想這樣。她希望兒子能在深圳讀高中,上大學,紮根於此。

所以,她做的,不是去拼命卷兒子,而是卷自己。

深圳當時的政策是,父母非全日制的專科學歷可以積60分,非全日制的本科學歷,可以積80分。

爲了可以積分落戶深圳,她便想着自學考取專科學歷,於是,她每天6點就早起學習,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先做家務、督促兒子做功課,夜深了,她就坐在昏暗的飯桌前,一邊認真聽着視頻課程,一邊認真地做筆記。

漸漸地,兒子也深受感染。有時候看到媽媽玩手機,他總會故意打趣道:“不是說活到老學到老嗎?你怎麼不繼續學習了?”

就這樣,通過黃妹芳不懈的努力,她不僅成功考取了山東大學的本科生,還從一線女工做到“線長”。

而調皮搗蛋的兒子也每天全身心投入學習。

鄭淵潔曾說:“家庭裡沒有教育,只有影響,閉上你的嘴,擡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成功的教育,是父母希望孩子什麼樣,自己先做到什麼樣。

只有拿對待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教育才有信度,管教纔有力度。

當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自然會追隨光而來。

《父母的覺醒》中說:“每個孩子都有成爲優秀人的潛質,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土壤,父母是根本,孩子是果實,所有的因果關係都圍繞着家庭和父母。

所以,與其在孩子後面不斷鞭策、催促,父母更應該做的是,走在孩子前面,挺直腰桿,樹立榜樣。

當你勤奮、積極、陽光、上進,你身邊就匯聚了一個正能量的磁場,孩子也會吸收你的氣息和能量,成爲一個努力優秀的人。

與父母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