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佈未來3年具身智能發展施工圖
2月28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會同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共同發佈《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是未來三年北京發展具身智能的“施工圖”。《行動計劃》提出,未來3年北京將在具身智能領域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於50家,在三大場景實現不少於100項規模化應用,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羣。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北京市正在制定專門支持措施,通過市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具身智能技術創新、數據突破、應用示範,單個項目支持金額最高可達到1億元。
培育具身智能千億級產業集羣
具身智能作爲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徑之一,已成爲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北京緊盯人工智能下一代技術前沿,將具身智能作爲產業佈局新賽道,致力於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
《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7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圍繞具身大小腦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運動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於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於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建設世界模型仿真、數據採集、中試驗證、場景開放測試等一批新型研究創新平臺,建設統一的具身數據採集管理、測試驗證標準,支撐不少於100家創新主體開展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迭代速度。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於50家,形成量產產品不少於50款,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於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羣。產業生態持續優化,建設不少於2個具身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打造具身智能領域產教融合基地,營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具身智能產業生態。
今年重點打造具身智能新賽道
北京在具身智能領域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儲備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團隊,形成先發優勢;涌現一批初創企業和潛在獨角獸企業,創新動力強勁;擁有科研教育、工業製造、商業零售等一批適合具身智能機器人率先落地的應用場景,並持續打造中關村論壇、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品牌活動。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劉衛華表示,今年的重點工作首先是打造具身智能新賽道,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持續突破具身大腦模型、小腦技能庫、智能芯片等關鍵技術,提升具身機器人複雜任務處理能力,強化產品硬實力。其次做實做優中關村國際機器人產業園、中關村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支持開展成果早期驗證與孵化、技術轉移與應用、產品落地與推廣,提升企業服務能級,支撐一南一北具身智能產業發展高地建設。
同時,做大做強世界機器人大會、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和機器人運動會、智源大會三大品牌活動,推動產學研用聯動發展。此外還要做精做優4個新型研究創新平臺,支持領軍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主體牽頭建設世界模型仿真、多模態數據採集、本體中試驗證等共性技術平臺,打造海淀公園機器人開放訓練場,面向全市開放共享。
加快在民生服務等領域應用推廣
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夏翊表示,爲積極搶抓具身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關鍵期,市發改委結合市固定資產投資,聚焦行業褃節問題,正在制定具身智能產業專門支持措施,通過市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具身智能技術創新、數據突破、應用示範,單個項目支持金額最高可達到1億元。其中,在技術方面,通過支持具身智能本體和大小腦關鍵技術攻關、搭建具身智能中試驗證平臺等,加速具身智能前沿技術成果產業化和產品迭代;在數據方面,支持建設具身智能數據基地,形成數據採集、加工標註、模型應用一體化能力,鼓勵高質量具身智能數據集開放共享;在應用方面,支持“具身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加快具身智能在生產製造、特種服務、民生服務、文化休閒等領域應用推廣,推動更多具身智能產品納入首臺(套)目錄。該專項擬於近期發佈。文/本報記者雷嘉
多條河湖引入機器人智能治水
本報訊(記者解麗)水質監測、水草清除、大壩建造……近日,在北京智慧水務機器人典型應用推廣活動上,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市水務局已經完成了智慧水務1.0規劃的全部任務,多條河湖開展應用機器人試點。下一步,北京將啓動智慧水務2.0規劃編制,推動智慧機器人應用到更多場景中。
在活動現場,一臺有着白色“大眼”的萌萌機器人吸引眼球,“這是一臺巡檢機器人,它能夠輕鬆越過障礙物,靈活避讓路面塌陷、洞穴或坑窪等複雜路況,像污水處理廠或者一些特殊的氣體檢測時,就可以搭配電子鼻,集成在機器人上,然後通過AI平臺去識別、分析,就可以給一線巡檢人員提供告警信息。現在已經在石景山污水處理廠應用。”現場輪式巡檢機器人負責人孫長奇介紹說。
在水面上也有機器人的身影。一艘無人船面對遠處漂浮着的礦泉水瓶,自動行駛到附近水域,張開延伸臂,很快就把瓶子收入囊中。項目負責人賈雅楠介紹,這是國內首創的水面多功能垃圾自主清潔打撈機器人,充滿電後能連續工作6到8小時,目前在北京的鏡河、通惠河等水面已經開展應用。“這種船主要用在城市河道、湖泊,還有一些水庫等相對比較靜止的水域,主要做的就是水面的清潔。同時它也可以做水面的智能巡檢,比如說如果搭載了智能喇叭的話,識別到岸邊人的一些違法行爲,可以進行警告驅離,也可以搭載水質監測器做水下的水質監測。”賈雅楠說。
實際上,在水務領域,機器人技術正成爲破解行業痛點、提升管理效能的關鍵抓手。從智能巡檢、河湖庫清淤、水草清除,到水質監測、大壩建造、應急搶險,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不僅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安全風險,也將通過智慧化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爲水務高質量發展插上“智慧之翼”,爲培育和發展水務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動能。“目前本市已有部分河湖流域、水庫等使用智能化設備進行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如潮白河流域投入無人機的自動巡視,減輕了巡檢人員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密雲等一些引調水工程和泵站工程,應用輪式機器人用於巡檢廠區;在官廳水庫應用了水下地形自動監測船,爲庫容曲線的校正和庫區管理做出巨大貢獻。”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科技信息科科長萬爍表示。
據市水務局科技與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張少焱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市水務局完成了智慧水務1.0規劃的全部任務,初步搭建一個水務數據基礎底座,累計匯聚數據14.6億條,接入雨量、水位、視頻等站點累計共6000個,有力支撐防洪排澇工作。下一步,還將啓動智慧水務2.0規劃編制,高質量建成數字孿生永定河、南水北調、密雲水庫等試點工程,不斷持續深化“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構建,繼續推動北京水務智慧機器人應用到更多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