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展人工智能優勢突出

北京日報記者 張宇 李祺瑤

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通通”亮相,全國首個人工智能訓練基地落戶,人形機器人變身“北京人”……過去一年,北京人工智能產業領跑全國,取得衆多亮眼成績。在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圍繞政府工作報告暢所欲言,描繪人工智能即將帶來的新驚喜。

推動AI“遍地開花”

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計劃,鼓勵醫療、教育、先進製造等重點領域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如何實現這些美好規劃?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千行百業?委員們各有見解。

“北京大模型發展優勢突出,應用場景豐富。”來自科技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說,北京具備率先實現大模型應用繁榮發展的基礎條件。同樣來自科技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中科聞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北京當下正在着力提升人工智能基礎研發能力,全面構建人工智能應用生態,研發能力和產業生態都領跑全國。”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深耕技術研發與應用落地,在多語言理解翻譯、混合模態複雜語義抽取,以及多智能體應用等關鍵領域的權威評測中,均位居全球前列。”王磊以他所在的企業舉例,2024年,該公司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超40個行業場景中深度應用,成功打通技術與產業的轉化通道。其中,該公司和北京銀行共同搭建的“金融智能決策北京市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聯合研發平臺”已在北京銀行及多家金融機構全面鋪開,近萬名信貸從業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信貸報告編寫流程爲例,以往人工至少需要3天完成,現在可壓縮至半天,提升了貸款審批效率和資金流轉速度。我們期待更多行業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速發展。”他說。

讓大模型走進生活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北京已備案上線大模型105款,穩居全國首位。這些聽上去高大上的大模型,正悄然爲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王仲遠說,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國內最早投入大模型研發的機構之一,也是北京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我們正在研發的一個大模型,聚焦生物計算方面,能夠應用於生命分子建模、蛋白質結構預測等。”

更直白地說,這款大模型將給患者帶來希望。王仲遠解釋,以往,一款新藥從研發到最終上市要遵循“雙十定律”,即要耗費十年時間和十億美元的投資,“我們研發的大模型就有可能極大壓縮新藥研發的時間和成本。”

來自特邀界別的市政協委員、香港周大福企業有限公司董事及聯席行政總裁曾安業說,運用適當人工智能輔助技術,可以提升醫療質量,“例如,引入人工智能分析胸部X光片的輔助技術,可以幫助醫生進行更詳細的分析及診斷。”

厚植AI人才沃土

“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升級,需要培養大量高端專業人才。”來自科技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鵬認爲,應健全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體系,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聯合培養高精尖人才,建立全生命週期人才服務體系,打造人工智能人才的“特區”。

王仲遠也認爲,應加大複合型人才的引進培養,鼓勵人工智能人才“走出去”,參與國際交流項目、行業創新應用項目等。“我們研究院有200名左右的全職科研人員,60%是博士,30%有海外教育背景和海外從業經驗。”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築牢首都人才競爭優勢’‘實施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培養支持專項’,這與我們研究院的‘青年人挑大樑’計劃不謀而合。”王仲遠說,該院科研人員平均年齡約30歲,“在工作上,不論資排輩,倡導‘代表作’文化。”

“北京爲人工智能企業提供了成長沃土。”張鵬同樣看重政策支持的重要性,“探索中國特色大模型的發展之路上,北京應參考國際先進模式,支持央企國企與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大模型公司形成生態合作複合體,藉助產業場景和自主創新技術優勢,將大模型與業務流程、產品功能等深度結合,打造垂直領域‘能、算、模、數’多位一體的產業示範工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