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對象限縮 策展人嘆排擠效應
文化部公佈入選113年度第1期「文化黑潮之國際藝術展會補助要點」補助名單,共補助44案,希望以多元型態推介臺灣藝術家。(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去年底透過「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劃」,推出「文化黑潮之中壯世代藝術家國際展覽補助要點」,希望將中壯世代藝術家創作能量帶向國際,並特別跳脫挹注公立館舍思維,鼓勵民間藝術組織向外建立合作網絡。雖看似立意良好,但在國內、外經驗豐富的策展人指出,除非早已進行成熟的案子,否則補助案形同虛設,更甚者是已造成了排擠效應。
「文化黑潮之中壯世代藝術家國際展覽補助要點」公佈後自去年12月15日開始收件,第一期受理至今年2月29日收件截止。長期在國外進行交流與策展的臺灣獨立策展人鄭慧華坦言:「準備時間太短,一個參展案很難完整形成」,她指出以國外較具知名度的美術館而言,「中大型展至少要1至2年前開始進行」。
部分國內策展人更直言,此補助案明訂「優先支持私立館所與公立館所或行政法人策略聯盟、跨館際合作」,然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優質的策展條件難以成型,且個人申請者根本「被勸退」,主要補助對象已鎖定私立美術館,將資格限縮給財團!
此外,過去臺灣駐外館所常以文化外交尋求國際支持,文化部對外館邀請、推出的藝文活動也多有支援,加上南向政策後瞄準東南亞、西、南亞、拉丁美洲等地的雙向文化交流活動的「寶石計劃」,文化部補助也有數百萬至數千萬不等的預算,如今這些資源都被集中於文化黑潮計劃,是把國家一級政策從包容轉爲限縮,造成排擠。
「2022年德國卡賽爾文件展,由印尼的藝術團隊Ruangrupa策展,草根型團隊也能策全球最重量級的展」,某獨立策展人直言,10年內因外館和寶石計劃而滋養出的臺灣私人策畫型單位,卻在此時有被文化部「拒絕」的無奈,看似更大的「餅」,實則能申請的資格因政策轉向受到限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