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臺灣醫師幽門桿菌臨牀大發現,全球按贊

財訊雙週刊蔡靚

向來角頭林立臺灣醫界,罕見出現跨院大串聯!一羣來自臺大榮總馬偕義大中研院的臺灣醫師學者,摒棄門戶之見通力合作,成果登上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刺絡針》,改寫了幽門桿菌的治療準則。他們的成功經驗,也引起國際醫界的注意。

十一月下旬,一篇由「臺灣幽門桿菌臨牀試驗聯盟」成員聯名發表的論文,登上全球數一數二的醫學期刊《刺絡針》(The Lancet)。這不只是國內消化道醫學界多年來第一篇登上《刺絡針》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影響層面擴及全球,「本研究將改寫幽門桿菌治療準則!」美國權威教授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中心的葛林柏格(Robert Greenberg)說。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許多常見胃病都是源自感染幽門桿菌。感染者有八成出現慢性胃炎症狀,約一五%罹患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約一到二%感染者轉變爲胃癌。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一九九四年就將幽門桿菌列爲明確致癌因子。過去的研究也證明,清除病菌確實可根治多年反覆復發的胃病,甚至能預防胃癌。

國人的B肝感染率約一五到二○%,幽門桿菌感染率卻高達五成,而且感染與胃癌息息相關,重要性其實一點也不亞於B型肝炎。」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臺大醫院醫師吳明賢指出。

目前幽門桿菌殺菌療程大多采用傳統的三合一抗生素療法,在臺灣的除菌率約爲八成,幽門桿菌聯盟以嚴謹的臨牀研究,證明了新型序列性療法,透過改變三種抗生素的服用天數順序,可將除菌率提高爲九成以上。

除了證明序列性療法的效果,這篇論文更首創精準預測除菌率的模式,由聯盟中的資訊專家、臺大醫師李宜家設計網站,只要輸入各國幽門桿菌感染者對三種不同抗生素的抗藥性預估,就能精算出三合一療法與序列性療法在不同投藥天數的殺菌成功率,輸入藥價還能預估出所需經費

「這大幅減少了殺菌失敗所產生的抗生素風險,」國內幽門桿菌權威、教出許多知名腸胃科醫師的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臺大榮譽教授林肇堂指出,胃癌在全球癌症死亡中排名第二,胃癌盛行率高的日本,殺菌成功率只有約七成,中國則因抗藥性嚴重,除菌率很低。南韓胃癌發生率高達臺灣的三倍,對殺菌療程也很關心,「中、日、韓醫界看到這篇論文都相當興奮。」

傳統上大家認爲所謂的西醫,就是從西方學習最新醫學知識,吳明賢開心地說,這次的成功,「證明臺灣也可以是醫學知識輸出國!」

事實上,在成功的背後,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是臺灣第一個由本土研究者發起、由國科會支援的大型臨牀研究,不像過去臺灣跨醫院研究主要由外國學者發起、由藥廠出資。更有甚者,臺灣在肝癌、肝炎防治與研究成果,已廣受國際肯定,背後有着政府對藥品疫苗的長期慷慨支持;而這羣腸胃科醫師卻能利用相對貧乏的資源,在日漸繁重的健保看診負擔中,抽出時間做研究,爲臺灣搶得國際能見度

「大家真應該看看,這羣傻子如何突破不利環境,做出國際級研究!」林肇堂說,臺灣醫師若只參與國際研究計劃,要收一百個癌症病例,臺灣頂多分得五個,本土擁有發起大規模臨牀研究的能力,將是生醫競爭力重要的一環。(本文節錄自414期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