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聲嘶力竭無人理會,如今手指敲桌震懾全場!中國哪裡不一樣了
2023年11月22日,在聯大會議上,聯合國婦女署、兒童基金會以及人口基金會三大機構負責人同時發起呼籲,希望世界各國對加沙地帶的婦女兒童等弱勢羣體採取保護措施。
而就在這三大機構負責人發言剛剛結束之際,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爾丹突然情緒激動,並立即對聯合國婦女署發起了攻擊:你們太無恥了……
就在埃爾丹準備繼續大放厥詞之際,一陣輕微的“咚咚”聲從主席臺上傳來。中國代表張軍緩緩擡起手,敲了兩下桌子,打斷了埃爾丹的發言:“請注意言辭,保持尊重。”
原本咄咄逼人的埃爾丹瞬間收斂怒氣,戴上耳機,認真聆聽中國代表的發言,場內一片安靜。
這短短的幾秒鐘,彷彿讓時間倒流,回到了1919年的巴黎和會。彼時的中國代表顧維鈞,面對西方列強的冷漠與傲慢,只能苦苦爭取發言的機會,聲嘶力竭地呼籲國際正義,卻無人理會。百年之後,中國代表只是輕輕敲響桌面,便能震懾全場。
這一前一後的巨大反差不禁讓人思考: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曾經被忽視的聲音,如何在今天成爲了舉足輕重的力量?中國外交背後的真正支撐又是什麼?
從“聲嘶力竭”到敲桌震懾:中國百年外交的鉅變
1919年1月,中國代表顧維鈞懷揣着國人的殷切期盼,出席了巴黎和會,試圖爲山東問題討回公道。
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動盪時期。面對西方列強在山東問題上的不公處理,中國國內的民衆激憤異常,街頭巷尾遍佈着“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呼聲。
可當巴黎和會上討論山東問題時,中國代表卻連發言的資格都沒有。西方大國對中國的呼聲充耳不聞,顧維鈞只能通過各種迂迴的方式,試圖爭取美國的支持,最終才勉強獲得了一些談判機會。
彼時的中國如同一個任人宰割的羔羊,雖然在國際會議上發出了聲音,卻始終無法改變被忽視的命運。顧維鈞的努力雖爲中國贏得了一些微弱的外交成果,但整個國家依然處於極度弱勢的境地。
或許當時的顧維鈞想不到,半個世紀之後,中國不僅重返聯合國,而且還成爲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而當時的國人更想不到,百年之後的中國,僅僅靠輕敲桌面,便能震懾全場。
1949年10月1日,隨着新中國的成立,我國意識到,要想在國際事務中擁有話語權,要想在全世界對話中站穩腳跟,不能寄託於西方國家的施捨,而是要實現自身的強大。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中國逐步在國際事務中嶄露頭角,更是成爲了亞非拉國家的堅定支持者。
1971年10月25日,中國終於通過亞非拉國家的支持,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併成爲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而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之後,中國也一直牢記着大國擔當,爲了避免百年前巴黎和會上的屈辱重演,中國更是給外交賦予了強有力的支撐。
聯合國的“中國時刻”,中華民族努力了半個多世紀
2023年11月22日的聯大會議上,以色列代表在會上情緒激動,言辭激烈,甚至攻擊聯合國女性署,在局勢愈發緊張之際,作爲輪值主席國的中國代表立即敲了敲桌子,要求以色列代表注意言辭,保持尊重。
中國代表這個看似簡單的舉動,瞬間扭轉了局面。以色列代表隨即改變態度戴上耳機,認真的聽取中國代表的發言。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俄烏衝突一週年的聯合國會議上。當烏克蘭提出爲其士兵和民衆默哀時,許多國家代表猶豫不決,而中國代表穩坐未動,其他國家也效仿中國的行爲。
而隨後當俄羅斯提出爲所有戰爭受害者默哀時,中國代表率先起身,緊接着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代表也紛紛起立。
這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時刻,足以證明中國已經從以往的“聲嘶力竭”,逐步走向了今天的“敲桌定局”,中國的發言不再需要通過提高聲調來獲取認同,可殊不知,在這翻天覆地的改變背後,是全體中國人半個多世紀的砥礪前行。
中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獲得,離不開綜合國力的提升,更離不開中國軍事實力的震懾。
如今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貿易網絡,還具備着全球最大的消費能力。而在強大經濟實力的背後,中國軍事實力的日新月異,更是讓中國外交人員在國際上底氣十足。
1964年10月16日,第一枚核武器試爆成功之後,中國再未遭受過核威脅。
2024年5月1日,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完成首次試航之後,臺灣海峽往日的“喧囂”瞬間噤聲。
而9月25日,當火箭軍成功發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並準確落入預定海域之後,一向炒作“中國威脅論”的美國一反常態,非但沒有譴責和質問,反而讚揚中國發射洲際導彈的提前告知是一件好事。
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日新月異的軍事實力,都足以爲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提供足夠的底氣和自信。
不過跟其他靠強大而在國際上爲所欲爲的國家不同,中國從屈辱和戰火中走來,更能對落後捱打的經歷感同身受,所以在維護世界和平之時,中國始終保持着公平公正的態度, 而事實也證明,中國聲音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或許這就是國家強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