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創新協同發展:2024創新資本軌跡與2025創投新篇丨預見2025・長三角⑥
編者按:過去一年,長三角展現出區域經濟的韌性活力和“增長極、動力源、試驗田”的責任擔當。展望2025,21世紀經濟報道在歲末年初之際推出特別專題,從城市、產業和數據等多方面,深度剖析長三角發展新動力,助力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上海報道
2024年,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轉型與重塑愈加深入。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步到如今,這個行業歷經市場拓荒、外資進場、急速上揚、人民幣基金崛起,到近年的理性迴歸和走向高質量發展。市場環境劇變與多重挑戰下,中國創投行業已邁入一個全新“新格局”。格局調整不僅是結構上的優化,更標誌着從高速擴張向理性、高質量發展的轉型。
近年來,中國創投行業所處的市場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創新資本的流向與投資偏好呈現出顯著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一批投資機構受募資和退出等因素影響退出市場,一場全面而深刻的洗牌席捲整個創投行業。然而,那些依然活躍在市場一線的投資機構,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紛紛在精準賽道上加速佈局,特別是在高科技、新能源與綠色經濟等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領域。
長三角地區作爲我國科技創新與製造業的重要戰略高地,區域內的資本變化成爲這場行業變革的核心縮影。長期以來,憑藉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對科技創新持之以恆的推動,長三角地區始終穩固佔據着我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前沿陣地的重要位置。
從創新資本流向看,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按照2024年1-11月新成立基金規模計,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在全國分居第二、第三、第五和第七。按同期新成立基金數量計,浙江、江蘇和安徽分列全國第一、第二和第五。從投融資活躍度看,2024年1-11月,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按案例數量計,分列全國前十大活躍地區的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位;上海地區最爲吸金,交易規模累計超166億美元。
政策與資本的雙驅動效應
作爲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長三角區域在推動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2024年,長三角地區持續成爲創新資本競逐的“熱土”。據CVSource投中數據,半導體、醫療器械、生物醫藥、新材料和信息化服務爲區域內的熱門賽道。投資機構的頻繁出手與資金流入,展現了該地區在推動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中的強大吸引力。
長三角創投市場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投資機構的目光,成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焦點。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國資在推動科技與製造業融合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業資本與PE/VC機構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不僅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還爲本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另一方面,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產業發展優勢,成爲推動創投市場活力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以及綠色能源等多個領域,創投機構加大了投資力度,展現了這一地區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中的廣闊前景。
在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領域,長三角創投市場持續升溫。蘇州、杭州、常州等地憑藉智能製造領域的強勁實力吸引了大量創新資本。杭州在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生產上的突破,加速了智能製造進程;上海松江依託G60科創走廊優勢,集聚了一批航空航天創業團隊,初創企業吸金效應明顯。
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隨着全球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長三角成爲創投機構加大布局的重點區域。創投機構藉助包括政策和產業在內的多方助力,推動着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化進程。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投資基金,如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二期基金等,爲半導體產業的突破和發展注入了資金支持,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綠色經濟成爲2024年的另一大亮點。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與氫能技術吸引了創投資金的集中涌入。長三角各省市的新能源企業在全球市場展現競爭力,新能源及環保技術的創新也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速,地方政府加大對創投行業的支持。陸續落地的鼓勵政策和產業基金,不僅從源頭提供更多資金供給,還在基金運營和項目退出等環節帶來向好預期。加之在技術創新、產業鏈整合、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的更多方位保障,共同推動着長三角地區成爲國內外創投機構的重要投資目的地。
科技成果轉化引領新生態
長三角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已成爲科技成果轉化的先鋒陣地。區域內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的深度對接,形成了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充分展現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優勢。
爲了有效轉化科技成果,長三角地區逐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與產業化平臺建設。上海市宣佈組建總規模10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以政府投資引導的方式提振早期科技投資市場信心,促進創新源頭的優秀成果轉化爲新質生產力。多地的舉措在半導體、醫療器械、軟件、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爲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資金支持和產業應用的契機。
此外,長三角各大高校,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近年來聯合政府及企業成立科創類母基金以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校與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不僅加速了校內外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還推動了區域內外的科技創新合作。
長三角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爲戰略科技力量的集聚地,推動着大量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成果落地。科技成果可以更靈活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2023年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均有增長。從轉化區域看,約60%的科技成果通過轉讓、許可和作價投資方式實現本地轉化,爲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爲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長三角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不僅是地方性的任務,更是一個全局性戰略。隨着科創母基金和產學研平臺的不斷成熟,長三角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將更加完善,爲區域間的科技合作奠定基礎,提升整體創新能力。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力推動,將使長三角在全國範圍內成爲科技成果轉化的示範標杆,爲我國其他地區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跨區域協同開啓新局面
長三角的一體化進程正在不斷提速。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披露的最新動態顯示,三省一市已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以跨區域“揭榜掛帥”等項目佈局和組織方式,推動面向產業創新的科研任務、資金、管理跨區域聯合、聯通和聯動,探索攻關實施路徑。
長三角地區的投融資交易數據也說明,三省一市跨區域協同發展勢頭明顯。《2024年上海市私募股權創投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外地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和先進製造行業。按交易數量計,對外地投資區域分佈最高的是江蘇省(59筆,75.62億元),其次是浙江省(36筆,32.35億元)。
不僅如此,長三角地區通過地方政府加碼產業基金,爲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提供耐心資本供給,着力緩解一級市場的募資難題。同時,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前沿技術領域的政策支持下,不僅優化了投資環境,還加速了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爲例,區域內的政策協同推動了產業鏈建設和基礎設施完善,顯著提升了投資價值。
隨着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流動更加高效,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合肥、上海、江蘇和浙江等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了緊密合作,整合資源提升產業鏈協同效應,爲創投機構帶來了更多優質投資機會。
2024年,長三角創投機構迅速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等領域的投資,推動新興技術的研發與市場化。各方的訴求和支持使得創投機構能夠在多個科技領域進行精準佈局,推動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智能製造、綠色經濟使得傳統產業在創新推動下煥發新生,創投機構的資金和資源正爲這些產業的創新注入新的動力。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7方面25條措施,旨在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政府投資基金管理體系,推動基金高質量發展。
回顧過去的一年,創投機構在推動科技創新和資本融合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面臨着長線資本供給不足的問題。此外,地方政府和投資機構在部分熱門領域的同質化競爭仍較爲突出,資源重複配置和產業協同不足的情況依然存在。
展望2025年,隨着地方政府政策的進一步寬鬆和創投市場高質量發展,創投機構有望在更加開放和協同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發展空間。《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合理統籌基金佈局,防止同質化競爭和對社會資本產生擠出效應。隨着政策的深入落實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長三角的創新發展將迎來更大的突破。
與此同時,社會氛圍的培育同樣至關重要。對待創新,我們不應抱有“成王敗寇”的思維,而應寬容失敗,給予創新者更多的空間與時間,讓創新能夠在試錯中前行,最終以長遠的視角衡量成功。這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將爲政策的實施和資本的深度投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