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優化國補支付服務

今年以來,國補政策持續加力擴圍,爲消費市場注入了強勁活力,推動市場進一步回暖升溫。

然而,在政策落地過程中,一些地區單一支付方式、支付界面操作複雜、高價產品無法參與分期購買等情況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也削弱了政策的實施效果。在小紅書上,關於“國補怎麼用”“國補支付方式”等詞條的內容量多達20萬條,既顯示出消費者對於參與國補的熱情,也說明了當前的支付體驗和服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簡化補貼優惠的申請流程,鼓勵支付環節實現立減是優化支付服務的有力之舉。當前,各地區國補申領方式多樣,缺乏統一規範。部分商家要求消費者先全額支付,再提交申請,經等待後補貼才能返還賬戶,這使得資金長時間被佔用,不利於消費者資金的靈活調配和二次消費。前不久,商務部發布的《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購新補貼實施方案》中提出,要以方便消費者申領購買爲目標,以操作簡便、好用快捷爲原則,以支付立減爲主要方式,合理設計補貼申請流程。實現在購買產品時即可直接享受補貼優惠,不僅減少了繁瑣手續和等待時間,還能讓消費者切實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有效提升消費積極性和體驗感。

豐富貼近消費者習慣的支付方式,是進一步降低國補產品購買門檻、擴大消費人羣和規模的重要舉措。以去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情況爲例,一些引入多種支付方式的地區,消費者在支付時能根據自身習慣和偏好自由選擇,極大地提升了支付便利性,進而激發了更旺盛的消費熱情。因此,地方相關平臺應積極接入多種支付渠道,充分使用消費者已習慣的支付方式,滿足多樣化、便利化的支付需求,讓政策紅利能夠順暢地傳遞給每一位消費者,切實提升消費意願。針對價格較高的產品,一次性支出金額較大往往會讓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電商平臺可適時推出互聯網信用消費產品、免息分期付款優惠等,將大額支出分解爲小額分期支付,降低消費門檻,吸引更多有消費意願但支付能力有限的消費者,進一步擴大消費人羣。

在以“真金白銀”惠民惠企的同時,築牢支付的安全防線也不容忽視。隨着多樣化支付方式不斷上新,支付安全成爲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不少消費者在申領國補時顧慮支付方式的安全可靠性,擔憂個人信息泄露。一旦發生信息泄露或支付安全問題,不僅會給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還會降低消費者對補貼政策的信任感。因此,支付平臺要運用多重加密技術手段對支付鏈接進行驗證,從源頭上防止消費者賬戶被盜用,並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交易行爲,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交易,確保每筆交易閉環、可溯,有效防範騙補套補行爲,讓消費者安心消費。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