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蓋中蓋”到“新蓋中蓋”,我們正在見證坦克的“退化史”?
如果一個“一戰老兵”不巧穿越到了今天的俄烏戰場,也許會不由地懷疑自己“原地TP”了:
“這坦克跟我在索姆河見的一模一樣!”
我們知道坦克從最初於一戰中誕生至今已有差不多110年的發展,當代無論是主戰坦克還是戰術坦克,都跟當年最早的“水櫃”(tank)那種鐵皮烏龜的造型大相徑庭了。
然而在這兩年,我們似乎正在見證坦克這種裝備的“退化史”。
在當前世界最熱的兩個“戰區”——俄烏和巴以,坦克的外部造型都發生着意想不到的變化,先是加了高聳的“頂棚”;而前段時間,俄烏戰場上的俄羅斯坦克出現了更加“復古”的造型。
上個月,一款綽號“海龜坦克”的俄羅斯裝備成了網絡明星,視頻顯示它像一座移動的破舊彩鋼瓦小房子,整輛坦克上方覆蓋着“龜殼”造型的鋼板,車體前方還推着掃雷犁。
這個造型就相當誇張了,某些角度看上去,這個“外殼”比坦克車體本身要大上個兩圈,實屬從加頂棚的“蓋中蓋”升級到了“新蓋中蓋”。
當然,作爲實戰的武器裝備,好不好看並不重要,關鍵還是好不好用,坦克外形的“復古”,卻是因爲新的戰場形勢變化。
從俄羅斯“新蓋中蓋”的實戰來看,該坦克一邊承受着無人機、迫擊炮的打擊,一邊帶着步戰車勇往直前,就這麼直楞楞地突破了烏軍第81旅的防線,這款醜陋但好用的坦克驚呆了不少網友,而俄軍更是着手打造更多“海龜坦克”。
作爲一種集裝甲、火力和機動性於一體的裝備,坦克自誕生之日起,就同步產生了“反坦克”的課題,它註定了就是戰場上被優先集火打擊的對象。
因爲坦克雖然看起來當然可以碾壓步兵,但也是有缺陷的。受到發動機技術、裝甲材料以及設計思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一輛“絕對防禦”的坦克,著名的M1、豹2等主戰坦克系列均有戰損記錄。當前正在進行的俄烏衝突更是把這點擺在了明面上,交戰雙方都有大量坦克、裝甲車損失,不乏豹2、T-72這些經典型號,其中無人機晉升爲新的坦克殺手,它們作戰靈活,能從不同角度發起攻擊,讓人防不勝防。
在這種新形勢下,坦克按原來的裝甲進化路線都已經不夠用了,不得已才搞出這些“復古”的創意來。
1
1916年9月15日,英國軍隊率先投入了菱形坦克協助步兵攻擊德軍防線,英軍以相對較小的傷亡成功切入德軍防線6公里,取得坦克的首戰大捷。
不過德軍很快發現這些坦克的防禦缺點,它們只有薄薄的鋼板提供保護,中口徑的野戰炮榴彈直接命中就能造成有效傷害,如果使用專門的穿甲彈效果會更好,於是適合步槍、機槍使用的K型穿甲彈投入使用,性能更好的TAK1918 37毫米反坦克炮也被研製出來。
菱形坦克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與反坦克技術之間的博弈升級,除了那些追求速度和低廉造價的中型、輕型薄皮坦克,重型坦克、步兵坦克提升防禦力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增加裝甲厚度,只要裝甲板超出穿甲彈的有效侵徹深度,就能實現有效防禦,哪怕是後來T-34坦克那種傾斜裝甲,本質上還是變相提高穿甲彈飛行路徑上的裝甲板厚度,設計師主要考慮的問題是提升裝甲厚度對坦克總重量、動力/傳動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一時期的陸軍主流反坦克武器是反坦克步槍和中/小口徑反坦克炮,它們相對輕便靈活,能威脅大部分坦克,此外還包括反坦克手榴彈、反坦克地雷、燃燒瓶等近戰型或被動觸發型武器。
這期間還出現了2種新式彈藥:碎甲彈和破甲彈,它們工作模式不同,前者就像黏土一樣粘在裝甲板上爆炸,震碎鋼板背面從坦克內部造成殺傷,而破甲彈依靠爆炸時產生的金屬射流擊穿鋼板,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作戰不依賴彈藥飛行速度,破甲彈在後來被廣泛運用於便攜式榴彈發射器、反坦克導彈上。
坦克方面的對應之法,只需要在主體裝甲外再間隔安裝一層裝甲板或格柵就可有效防禦,提前引爆彈藥降低它對主裝甲的傷害,二戰時很多坦克都這麼做過,比如德軍改進的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
二戰期間主流的坦克和反坦克技術變化不算大,無非是裝甲越來越厚,火炮口徑越來越大的量變,具有革命性的武器當屬便攜式榴彈發射器和反坦克導彈,它們在二戰後獲得廣泛發展,如RPG-7單兵榴彈發射器、“陶”式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等都是代表作品,它們最大的成功就是給步兵提供了一種可靈活部署、適合大量裝備、不用“貼臉”使用的反坦克武器,理論破甲深度動輒好幾百毫米。
二戰結束後一段時間裡,坦克裝甲其實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武器,次口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出現也讓常規裝甲防禦力大打折扣,一門105毫米口徑身管火炮發射它能輕鬆穿透300毫米以上的厚裝甲,反觀坦克不可能無限制堆砌鋼板提升防禦,既然防不住,索性放棄重裝甲追求機動性,裝甲無用論開始盛行起來,脆皮的豹1、AMX 30等坦克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AMX 30
在防禦這方面,當時蘇聯人一度走在了世界前沿,上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的T-64主戰坦克首次安裝K型複合裝甲,K裝甲包含了鍛壓鋼板、陶瓷材料、玻璃纖維,通過組合這些物理特性不同的材料,在相同的厚度情況下防禦遠超常規裝甲,T-64的正面裝甲防禦力超過450毫米均質鋼裝甲,這一發明點亮了新的科技線,隨後他國紛紛效仿,比如英國就開發了自己的“喬巴姆”裝甲運用在“挑戰者”坦克上。複合裝甲雖然好,但依舊笨重,通常只在坦克的正面安裝。
T-64坦克
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爆炸反應裝甲提供了另一種防禦思路,它被命中後主動引爆惰性炸藥,依靠衝擊波、預裝鋼板在爆炸後運動等方式主動干擾來襲彈藥,對現有的穿甲彈、破甲彈均有不錯的防禦效果,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國普及開來,坦克身上那些密集分佈的矩形盒子就是爆炸反應裝甲。
它的優點除了防禦效果好,還有安裝靈活,不管你是什麼稀奇古怪造型的坦克都能安排,但是實戰中仍然表現出了一些缺點,比如戰鬥前一定要給坦克做好充足的準備,並且它是一次性的,損壞後需及時更換,當年車臣戰爭俄軍坦克在格羅茲尼遭受重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前沒來得及更換新的反應裝甲。
貼滿反應裝甲的坦克
科技發展催生了主動防禦系統,通過電子設備儘早發現襲來的彈藥,然後調整發射器向目標發射攔截彈,或者使用其他干擾手段,理論上這種系統可爲坦克提供有效保護,針對導彈、火箭助推榴彈這類速度稍低的彈藥效果更好。
比較著名的主動防禦系統如以色列的“戰利品”,不過,目前這類系統的實戰效果沒有預想的好,危險識別能力、反應速度都有待提升。這輪巴以衝突中,就不難看到哈馬斯針對以軍坦克制定了相應戰術,依靠射程不遠的“亞辛”單兵榴彈發射器等武器就取得了不少戰果。
2
這幾年無人機已經普遍出現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而通過近期的多場實戰,在軍事領域,它幾乎改變了戰術規則和戰場形態。
其實無人機的歷史並不短,一戰時人們就嘗試通過陀螺儀等機械設備製造可發起自殺式攻擊的無人機,這種設計也被認爲是巡航導彈的鼻祖,在那之後無人機技術進展緩慢,因爲它在導航、無線遙控等方面有太多技術障礙。
一戰時的無人飛機
直到本世紀,在衛星導航、5G通信等技術的支持下,各類型無人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大者如美國的“捕食者”無人機,小者如購物平臺上可輕易買到的幾千克重穿越機,它們已經發展成了新的坦克殺手。
與昂貴的大型無人機不同,那些幾千克至幾十千克不等的小型無人機在戰場上更加活躍,雖然作戰距離近、負載輕,但價格便宜,更容易上手,適合大量裝備到基層陸軍單位手中。對步兵而言,小型無人機的存在提供了一種新的戰場偵查、打擊手段,提高了基層步兵單位的火力強度和打擊距離,火力輸出方式從原先的地對地升級爲空對地的立體作戰。
扛着無人機的烏克蘭士兵
具體到和坦克交手的實戰中,小型軍用或民用改無人機基本就兩種作戰模式,一種是掛載爆炸物飛到目標頭上投彈,這對無人機負載能力要求稍高,另一種是直接捆綁炸彈發起自殺式攻擊。無論哪一種方式,以現有的技術手段都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危險來臨,網絡上有很多無人機對地面載具、人員發起攻擊的視頻,被攻擊者能成功逃離甚至反殺的案例寥寥無幾,完全就是單方面的碾壓,而且,性價比極高。
當前坦克在設計之初主要考慮地面戰,即與敵方地面目標交戰,比如坦克對戰、打擊工事等,因此設計師把主要的防禦措施都佈置到了坦克的正面,最靠譜的複合裝甲就安裝在車體和炮塔正面,在其他方向上的裝甲就弱得多,炮塔頂部和發動機艙頂部就更脆弱了,比如重54噸的M1主戰坦克(M1家族最早的型號),它車體正面的複合裝甲在面對破甲彈時防禦力大約與700毫米均質鋼裝甲相當,然而炮塔頂部裝甲厚度僅爲40毫米,30毫米機炮就能打穿。
基於坦克裝甲分佈的特性,無人機在攻擊坦克時多采用攻頂作戰,準確投下一枚改裝的60毫米迫擊炮彈就足以癱瘓坦克,甚至直接把手榴彈投進坦克艙室內殺傷人員,這種情況下那些正面裝甲完全成了擺設。
俄軍改裝的T-72B3M
作爲迴應,坦克開始接受改裝,投入坦克更多的俄軍尤其積極。
其實加裝“頂棚”的思路也不是以色列開始的。俄軍在俄烏衝突爆發前就已經有部分坦克接受了改裝,網絡上出現的改裝坦克基本遵循一個思路,那就是給坦克安裝頂部格柵裝甲,不管是T-72系列還是老舊的T-62等坦克,大多在炮塔頂部焊接了支撐柱,撐起一小片金屬格柵或金屬網,它可以有效攔截墜落的炸彈,讓自殺式無人機更難命中薄弱點。
改裝的T-72B
也有一些不一樣的改裝,例如在去年一輛T-72B型坦克就在車體上安裝支撐柱,撐起的網狀防無人機設備覆蓋了整個坦克上方,只是支撐柱遮擋了炮管,限制了炮塔旋轉,對戰鬥不利。
改裝的T-90M
去年年底,有一些俄軍的T-90M坦克接受了更復雜的改裝,炮塔上方支撐起來的設備不僅覆蓋面更大,更貼合坦克本體,還結合了金屬網和爆炸反應裝甲,防禦效果更好,對攻頂的反坦克導彈或攜帶破甲彈頭的自殺式無人機防禦較好,被破壞的反應裝甲模塊還可快速更換。
安裝電子戰設備的T-72B3M
現在各國研製的反無人機系統中,入侵系統、信號干擾被認爲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現在很多賽事、節慶活動等都會出現信號干擾設備,可有效干擾一般的民用航拍無人機。
俄軍同樣進行了類似嘗試,就在今年4月,網絡上出現了一款有些許“凌亂”的T-72B3M坦克,它在炮塔頂部的格柵裝甲上雜亂“捆綁”了多部電子戰設備,據稱它在戰損前成功對抗了大量不同頻率工作的無人機。
戰損的改裝T-72坦克
不管哪一種裝甲升級方式,都不能保障萬無一失,裝甲兵們會在實戰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設計。
大約在2024年4月17號,俄軍將一輛最新改裝的T-72投入戰鬥,這是一輛猶如鋼鐵盒子般的奇葩坦克,它在車體上焊接了支撐框架,再覆蓋上鋼板、鐵絲網和波紋鋼,對坦克的兩側、頂部和尾部形成了大面積的保護,看起來就像是一座移動的房子,估計這些“附加裝甲”與坦克主體裝甲間的間隔距離在1米左右。
網上流傳的視頻顯示,這輛坦克頂着烏軍的FPV無人機、迫擊炮等武器的打擊,爲跟進步兵打開了進攻通道,取得了戰術成功,據稱該車在26號因碾壓地雷受損,但成員順利逃生,且坦克也被俄軍順利拖走。有了這次成功,俄軍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改裝坦克,具體數量難以統計,但目前爲止不會太多,這類坦克獲得了“海龜坦克”的綽號。
這種改裝的優勢明顯,一般自殺式無人機、破甲彈頭、榴彈破片很難對它造成有效殺傷。不過這也不代表“海龜坦克”堅不可摧,本月就有一輛接受了類似改裝的T-72坦克被毀,它可能是遭到了155毫米炮彈直接命中,照片顯示它前部分裝甲結構已經坍塌,看樣子受損不輕。
被毀的“海龜坦克”
裝備的“技能點”怎麼點,本身就是一種取捨的博弈。海龜坦克的缺點同樣很明顯,首先就是體積太大,它在戰場上移動起來很難不引起注意,是理想的靶子,新增外殼對動能穿甲彈防禦力幾乎可以忽略,在坦克對戰時很吃虧;其次外層裝甲不僅限制了炮塔旋轉,還遮擋了車組的視野,失去了坦克原有的靈活性,坦克一旦失去隊友的支持,情況可能變得很糟糕。
不過俄軍願意繼續投入“海龜坦克”,說明它在戰場上優勢大於劣勢,不一定要全部坦克都這樣改,但可以用少量“海龜坦克”作爲突擊坦克帶頭衝鋒。
尾聲
近年來坦克無用論愈發盛行,在烏克蘭、加沙坦克的遭遇似乎佐證了這種觀點的正確性,極端一點的如英國,不僅縮減裝甲部隊規模,連坦克生產線都直接關閉了,那麼“陸戰之王”坦克真的走向末路了嗎?
在陸地戰場上,坦克最基本的功能仍舊是用自己的火炮、機槍攻擊敵方目標,擊潰敵人的防線,裝甲只是提高它的生存能力。能發揮類似功能的武器其實有很多,比如對地攻擊機、步戰車、火箭炮等,可戰爭背後是一筆經濟賬,高層領導不僅要衡量每一種武器的戰場優劣,還要考慮其背後的經濟性,至少綜合戰場火力輸出能力、經濟性、生產資源等因素,坦克仍舊是目前最高效的陸戰重裝甲武器之一。
但唯有一點是確定的,坦克不“變”是不行的,現代戰爭理念日新月異,這高度考驗着坦克研發者和使用者的應變能力。就像現在俄軍部分坦克上這看來十分粗糙的“龜殼”,這樣的新嘗試還將在未來的戰場上繼續上演下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