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如何既保環境又保增收(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在雲南大理,依託種植結構調整、農產品品質提升和一三產融合發展,當地羣衆生產經營有了新思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爲農業高質量發展寫下新的註腳,爲農民增收開拓新的途徑。
11月的大理,天高雲淡。大理榮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雲南省大理市鳳儀鎮的水稻基地早已完成收割,只剩成羣的水鳥在長滿蠶豆的稻田裡悠閒覓食。“慢下來”做生態農業的榮江公司,種豆不收直接還田、稻田養魚是爲肥田、田間養鴨是爲除蟲,看似“不賺錢”背後,是單單大米的畝產值就能突破萬元。
就在5年前,大水大肥種大蒜,洱海流域“萬元田”很常見。可如今,爲了保護水質,洱海流域全面禁用化肥,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如何讓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走進大理市的田間地頭,記者看到了來自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種種嘗試和不懈努力。
傳統種稻,其實不賺錢。“農忙太苦、農閒太閒,種水稻並不划算。只是因爲怕村裡人笑話,之前纔沒撂荒。”大理市喜洲鎮仁裡邑村年過六旬的楊永光說。
來自大理市農業部門的統計顯示,傳統水稻種植畝產值僅1900多元,如果扣除種子、肥料等投入和工時費,每畝淨收益僅120多元。
大蒜,纔是當地此前的主流農產品。爲什麼?還是來錢快。記者瞭解到,行情好的時候,大蒜一年的畝產值能到1.5萬元,純收益有個七八千元。
如今,爲了保護水質,大理選擇了調整種植結構。
不種大蒜以後,種地致富的路子怎麼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總畜牧師竇段楊看來,雖然不容易找到比大蒜這種大水大肥作物畝產值更高的蔬菜,但水果種植,“錢”景還是不小的。
“藍莓屬於寡肥型作物,正好符合洱海流域農業轉型的方向。”從銷售藍莓苗木到建立藍莓標準化種植園,大理市茂盛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辦公室主任周紹武信心滿滿。
“石榴、車釐子,種好果蔬,也可以有高收入!”周紹武介紹,今年標準化藍莓果園才掛果,一畝地產量100公斤左右,畝產值卻已有6000元。進入盛果期保守估計畝產量要一噸到一噸半,即便考慮價格下調,畝產值估計也能達到兩三萬元。
向品質要效益,種糧食也有出路
水果賺錢多,但不能一股腦全種水果。爲了確保市場供給,洱海周邊依然要種植糧食蔬菜。在大理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黃飛看來,大理種植結構調整的探索,價值並不僅限於大理。實際上,在雲南,湖泊周邊壩區始終是傳統的糧食、蔬菜主產區。既要保護湖泊生態,又要發展糧食蔬菜種植業,出路何在?
首先是要控制污染。
農田尾水裡的氮磷,對洱海是污染,卻是農業生產必需的肥料。由於此前土地經歷過大水大肥式的傳統種植,2014年開始流轉土地後,榮江公司一直在養護土地,直到2017年纔開始進行溫室蔬菜種植。“即便現在,每種完一茬蔬菜,我們都會休耕4個月,讓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充分吸收。”記者瞭解到,如今在洱海周邊,不少農業生產企業都已經實現了農田尾水非暴雨情況下的零排放。
其次要推動規模化經營。
“洱海周邊人均7分地。”竇段楊說,同一戶的土地往往分散在兩三處,農戶單打獨鬥勞動力成本就很難降下來。“只有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纔是出路。”
不過,規模化種植也給企業經營帶來了一定壓力。記者採訪發現,大理本地用工短缺,企業不得不從外地招聘工人。榮江公司總經理葛華近說,機械插秧一畝地只需要150元,人工插秧少說也要花600元。“這兩年,主營工程建設的母公司陸陸續續投入了6000多萬元到農業基礎設施和設備上。”葛華近說。
好在,這種高投入換來了預期的回報。
普通大米一斤不到3塊錢,榮江公司加工後的大米卻能賣到16元。“生態水稻,不僅要好吃,還得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好。” 葛華近抓出一把自產的香軟米向記者介紹,榮江的大米呈乳白色,顆粒也更加圓潤,“因爲不用化肥,我們一畝地水稻產量只有600公斤,但單價提高,畝產值還是可以破萬。”
“對於生態種植來說,現在最大的短板還是銷路。”葛華近期待,隨着大理市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綠色種植,當地能逐漸打造出區域性綠色農產品品牌,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向三產要效益,旅遊帶來新收入
雖已入冬,可位於仁裡邑村的花語牧場依然繁花似錦,遊人如織。一年接待近60萬名遊客,給牧場帶來不菲的收入。“洱海水質持續改善,一年四季大理市遊客不斷,爲花海經濟提供了可能。”竇段楊說,通過一產三產融合發展,土地收入不再單純是土地產出。生態約束改變的不僅是土地種植結構,更是對周邊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的重構。
“以前種稻谷蠶豆,一年也就能賺個三五千塊,還要面臨價格波動的風險。”如今,仁裡邑村村民楊紹蓮在村頭管護花海,一個月收入超過2000元。他告訴記者,依託花語牧場,村裡擺起了上百個攤位,一個攤位每月收入保守估計有3000元。
別看一個花語牧場讓全村都吃上了旅遊飯,可在土地流轉之初也遇到過質疑:“地裡不種糧不種菜,種些花草有什麼用?”由於最初規劃的園區土地面積不大,花語牧場總經理李勇敢跟村幹部一合計,覺得不影響花海運營,邊建設邊動員。“現在整個小組的土地都已經做了流轉,大家也都理解了企業的目的和做法。”李勇敢說。
“花海對生態特別友好,整個牧場不打農藥,只用政府統一發放的有機肥,進入花期我們更是幾乎不施肥。”李勇敢說,花海灌溉用的是農田尾水,尾水全部收集進入牧場自己的生態庫塘進行循環利用。
在花語牧場,有玻璃球、天空之鏡、羊駝這些“網紅道具”。花海周邊,牧場如今又補種了草莓、冬桃、桑葚、車釐子。“未來的休閒農業,不僅要好看,還得好玩。”李勇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