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抗疫和復甦間艱難平衡(環球熱點)

12月14日,在德國法蘭克福,佩戴口罩的行人走過一處提醒人們佩戴口罩的標牌。新華社/路透

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宣佈,德國從12月16日起大規模收緊對公共生活的限制,實施“硬性封鎖令”直至明年1月10日。此外,德國聯邦議院財政預算委員會日前批准了2021年財政預算草案計劃於明年新舉債約1798億歐元聯邦政府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新增的政府支出將用於衛生、交通基礎設施領域

疫情嚴峻

據默克爾介紹,“硬性封鎖令”的主要內容包括:除了提供日常必需品之外的所有零售商鋪必須關閉;中小學和幼兒園理論上應關閉,但允許提供兒童緊急看護;社交接觸限制照舊,假期期間可適當放寬,允許進行聚會,但不含兒童在內的人數上限爲5人,且應爲“關係非常近的親友”;跨年夜禁止售賣煙花爆竹,且不允許進行聚會等。

“硬性封鎖令”出臺背後,是德國日趨嚴峻的疫情形勢。“平均每兩分半鐘就有一個德國人死於新冠肺炎。”德媒這樣形容德國12月10日的疫情形勢,當天,德國新增確診29875例,新增死亡598例,均刷新疫情暴發以來的紀錄。根據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發佈的數據,截至當地時間12月13日0時,德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32萬例,較前一日新增2萬多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2.1萬例,較前一日新增321例。

德國的醫療系統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中。據德國跨學科重症和急診醫學協會統計,德國重症護理人員缺口多達3500-4000人,不少醫院護理人員受到感染不得不停工,醫院運轉受到很大影響。醫生們警告稱,在德國某些地區,重症監護室牀位只有5%至10%可用。

默克爾指出,從11月初開始實施的“輕度封鎖令”力度顯然不夠,近日德國疫情又出現了“指數型增長”的勢頭,迫使政府不得不再次採取行動

重重挑戰

當前,歐洲各國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波衝擊,一度被輿論稱爲歐洲“抗疫模範”的德國也不例外。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趙柯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疫情出現反彈,一定程度上與民衆放鬆對病毒的警惕有關。此外,德國在初期抗疫成效相對較好的情況下迅速復工復產,也給病毒帶來了可乘之機。加之秋冬季是疫情等流行性疾病高發期,加劇了疫情的嚴峻形勢。

德國經濟亦受到嚴重衝擊。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德國商業景氣指數在連續上升5個月後,10月和11月接連環比下降。該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指出,“第二波疫情打斷了德國經濟復甦進程。受訪德企對發展預期表現出明顯悲觀情緒,經濟的不確定性繼續上升。”相關分析認爲,企業的投資意願一旦降低,不僅影響生產設備的更新,也影響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就業。

“硬性封鎖令”能否順利推行下去?輿論不乏擔憂之聲。

德國中央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發佈報告認爲,受國內外應對第二波疫情的限制措施影響,德國經濟在今夏強勁增長過後,可能陷入停滯,甚至衰退。

綜合德媒報道,自政府11月初實施“輕度封鎖令”以來,德國柏林萊比錫漢諾威等城市相繼爆發多場反防疫措施遊行。上月18日,近萬人聚集在柏林聯邦政府區和國會大廈一帶,抗議新頒佈的防疫法案“威脅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因此有觀點擔心,“硬性封鎖令”恐遭遇同樣的抵制。

“硬性封鎖令在具體執行中將面臨兩大挑戰。”趙柯指出,其一,德國作爲聯邦制國家,要保證封鎖令具體舉措落到實處,必須依賴各州政府密切配合和協調。其二,更嚴格的社交隔離措施將對經濟復甦、尤其是第三產業復甦帶來挑戰,進而影響就業。德國政府需要處理好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

微妙平衡

抗疫、復甦――這是當下德國面臨的主要課題。應對疫情反彈,德國正加緊行動。

12月13日,默克爾在宣佈“硬性封鎖令”的同時做出承諾,將提供更多經濟扶持政策,幫助企業和個人渡過難關。德國財長肖爾茨也表示,將爲受影響的企業每月提供至多50萬歐元。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聯邦議院財政預算委員會近日批准了2021年財政預算草案,計劃於明年新舉債約1798億歐元。這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曆史上第二高的淨新增債務預算。聯邦政府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新增的政府支出將用於衛生、交通和基礎設施領域。其中,餐飲零售業等受疫情打擊最爲嚴重的行業將受到較大額度的援助,另一大額的支出將用於減輕普通居民的財政負擔。新增債務中大約有27億歐元可用來支付疫苗。

展望德國經濟,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拉爾斯・費爾德認爲,“危中有機”,遏制疫情是目前的焦點,這是影響德國經濟下一步走向的關鍵因素之一。

趙柯指出,平衡好抗擊疫情和經濟復甦之間的關係,是任何一個政府都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從德國的情況來看,德國本身是一個典型的福利國家,具有較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爲當前民衆面臨的失業、醫療費用支出等問題提供一定保障;此外,德國具備應對大型經濟危機的經驗。今年,德國採取“企業縮短工時、政府提供補貼”的方式避免出現大規模失業問題。“德國政府應當從社會保障網的韌性、經濟實際運行狀況和疫情發展態勢這幾個指標進行綜合權衡,在抗疫與復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