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衝刺上市 網約出租車"行業老二"如何突圍?

(原標題:嘀嗒出行率先衝刺上市 網約出租車行業老二”如何突圍?)

嘀嗒2017年才進入網約出租車市場,且訂單規模遠遠小於滴滴,爲什麼仍然堅持這項主營業務,又如何能夠從“出租車網約市場老二”的地位突圍?

新興的共享出行業態方興未艾。10月22日,國新辦就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成就舉行的發佈會上披露,目前已有190多家網約車平臺公司獲得了經營許可。

創立於2014年的嘀嗒出行或將成爲“共享出行第一股”。近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申請於主板上市。滴滴出行此前也曾多次被傳上市,但均被其主動否認。

根據嘀嗒招股書,其經營業績格外亮眼。2017年-2019年的營業收入分別是0.5億元、1.2億元和5.8億元,三年裡累計增長近12倍,2020年上半年的營收更達到3.1億元。嘀嗒還在2019年實現盈利,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已上漲至82.2%。

但在嘀嗒三大業務板塊中,營收貢獻尚過於倚重順風車——2020年上半年營收超過2.7億元,在同期總營收中佔比87.8%。另外兩大業務智慧出租車、廣告及其他的營收佔比分別爲5%、7.2%。

招股書援引的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諮詢公司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在86個城市提供出租車網約服務,擁有超過73.5萬名認證出租車司機,是中國出租車網約市場的第二大平臺。頗爲意外的是,根據沙利文報告,嘀嗒還是中國出租車數字化揚招業務的開拓者(參數丨圖片)及領先出行平臺。

競爭對手相比,嘀嗒2017年才進入網約出租車市場,且訂單規模遠遠小於滴滴,嘀嗒爲什麼仍然堅持這項主營業務,又如何能夠從“出租車網約市場老二”的地位突圍?同時,又是如何在揚招市場利用數字化機會做到後人發先人至?

“實際上,嘀嗒沒有開展專車快車類的網約車業務,而是聚焦於四輪出行市場三板塊中的其他兩個業務,也就是出租車和順風車,其如果成功上市將具有標誌性意義。”一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滴滴與快的、Uber從競爭到合併,四輪出行市場是由資本推動的,以至於多年來‘滴滴的壁壘是什麼’的疑問一直存在。嘀嗒模式如果能夠跑通,今後四輪出行市場的玩家將真正開始構築自己的壁壘。”

一項後發業務

Frost & Sullivan報告呈現了國內四輪出行市場的全景圖

中國四輪出行市場由出租車、網約車、順風車構成,其中出租車由揚招出租車和網約出租車構成。以2019年的GTV(交易總額)7119億元爲例,四者比例關係爲:揚招出租車4703億元、佔比66.1%,網約車2095億元、佔比29.4%,網約出租車181億元、佔比2.5%,順風車140億元、佔比2%。

也就是說,出租車佔了68.6%的份額,揚招出租車又佔據出租車總交易額的96.3%。

報告還顯示,2019年,揚招出租車、網約車、網約出租車、順風車的訂單總數依次是194億單、98億單、7億單、3億單。

在這個大市場中,嘀嗒的錶現如何?根據招股書,在順風車領域,滴滴順風車2018年安全事件後一度長時間下線,嘀嗒佔據了66.5%的市場份額,成爲中國最大的順風車平臺。

但在出租車領域,2019年,嘀嗒網約出租車搭乘次數近1.1億次,市場份額只有0.55%,較第一名滴滴的4.12億次搭乘,2.05%的市場份額相去甚遠。

這與滴滴的先發優勢有關。快的打車2012年上線時,最早的業務就是網約出租車。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併後,依靠着高額補貼和在出行市場形成的市場份額,又進一步提升了網約出租車訂單規模。

那麼,爲什麼在滴滴已經開展了5年網約出租車業務且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情況下,嘀嗒還是要在2017年上線這項業務?嘀嗒出行產品副總裁朱敏此前曾如此解釋:

首先,出租車和順風車兩個場景加起來能覆蓋95%的用戶對四輪移動出行的需求,關鍵是不存在丟失線下需求場景的情況。

其次,兩者之間幾乎沒有衝突,比如出租車40%是短距離、只需起步價的。同時出租車98%是實時用車,正好可以與順風車互補。順風車主要是遠距離的(15公里以上)、預約上下班通勤,很好地解決了早晚高峰期運力不足的難題。

再次,兩者都是通過盤活現有供給提高效率,並沒有額外增加社會上的車輛。僅就這一點來說,順風車與出租車的組合,更加符合未來的城市交通戰略和城市的出行規劃,與國家在道路交通方面的頂層設計相向而行。

儘管開展出租車網約業務較晚,嘀嗒還是靠着鮮明的運營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嘀嗒善於深耕司機端,通過橙星出租車計劃引導司機提升服務,獲得更高的訂單權重,增加司機收入。同時,以“不做專車快車的出租車平臺”這一定位凝聚司機,而後者所針對的,恰在於在滴滴平臺上,快車、專車與出租車是直接競爭關係,以至於經常有出租車司機抱怨“好訂單會先派給快車”。

網約出租車的增長空間

嘀嗒出租車網約業務的弱勢在於,其營收規模還較爲單薄。嘀嗒網約出租車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向司機收取信息服務費,整體約爲訂單金額的5%。也就是說,如果一筆訂單金額爲20元,嘀嗒收取1元。

招股書顯示,網約出租車業務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實現收入,當年錄得626萬元,2020年上半年實現1556萬元營收。

即便每單隻收取1元,全年超1億訂單的規模,也將給嘀嗒帶來不少的收入。目前的營收數據意味着,嘀嗒並未在全國範圍內對網約出租車收費,動機或許在於“放水養魚”,繼續培養出租車司機的使用意願,增長優先於盈利。

而上述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還表示,嘀嗒與滴滴的市場策略存在明顯差異,滴滴通過一系列資本操作,做大了用戶規模和市場份額,而嘀嗒一直是聚焦於特定領域,自己在做業務擴張。

在“贏者通吃”的互聯網行業,作爲“網約出租車市場老二”的嘀嗒是否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又該如何從市場上突圍?答案需要從出租車的行業特性上去找。

首先,出租車網約化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從全國範圍來看,出租車網約化的比例只有5%-10%,即便在北京、上海這些超一線城市,出租車網約化的比例也只有20%左右。”朱敏說。

Frost & Sullivan報告也顯示,2019年,全國揚招出租車訂單爲194億單,是網約出租車的28倍。

其次,隨着聚合類出行平臺的出現,給中小出行平臺帶來了流量入口。據報道,2018年10月,哈囉單車宣佈轉型爲哈囉出行後,接入了嘀嗒,從而實現了在國內81個城市提供網約出租車業務。同年,嘀嗒也接入了高德地圖。

當然,任何一家出行平臺都不會將獲取流量的希望寄託於其他平臺的導流。此外,這些聚合平臺也正成爲嘀嗒的競爭對手。

今年9月,高德與新月聯合、北方北創等多家北京大型出租車企業達成合作,屆時將接入超過3萬輛出租車,接近北京市出租車總量的一半。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出租車行業的運力整合不同於快車、專車等網約車。以西安市爲例,這個新一線城市市區約有1.5萬輛出租車,分屬於44家出租車公司,同時約有2.5萬輛合規網約車,但這2.5萬輛網約車分屬於130家租賃公司,此外還有難以統計的個人網約車車主。

在更低線級城市,這樣的行業特點更爲明顯。華東地區一個三線城市某出租車公司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當地市區有1600輛出租車,分屬於6家公司,當地網約車數量雖然是出租車的10多倍,但絕大多數是個人車主,屬於分散經營狀態。

相對於網約車,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在出租車行業的話語權更重,且出租車公司正處在快速的行業整合之中。

因此,如果一款出行平臺能夠提供讓出租車司機、公司、行業滿意的服務,出租車的入駐規模或可迅速得以提升。

招股書顯示,嘀嗒已與17個城市的市級或區級出租車協會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開拓出租車揚招市場

招股書顯示,嘀嗒網約出租車業務收入從2019年下半年的626萬元增長到2020年上半年的1556萬元,儘管增長強勁且還有很大空間,但相對於順風車業務2.72億元的營收,收入來源還需要繼續拓展。

而這些有待開發的商業模式,隱藏在出租車揚招領域。

“揮手攔車並不會消失,出租車的線下訂單仍佔很大比例。但出租車要對標網約車服務模式,實現線下訂單順路接單、乘客網上排隊等功能,優化乘客體驗。”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交通運輸部道路運輸司原司長李剛曾表示。

這需要對出租車的傳統揚招方式進行數字化改造。

10月21日,嘀嗒上線了出租車車載智能終端“智慧出行”系統,司機可通過車載大屏使用接單、同步目的地導航、智能打卡、智能語音播報等新功能。

此前,嘀嗒推出了出租車“智慧碼”,整合了出租車信息、駕駛員、計價器數據、實時定位等數據,可爲出租車公司和管理部門提供出行大數據。乘客通過車內掃碼,則可以實現網約車APP的同等功能。

據介紹,“智慧出行”系統是“智慧碼”的升級,可以讓出租車司機擺脫手機,其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將展現在車載屏幕上,進一步加強人車交互。

招股書顯示,嘀嗒已和西安展開了全面智慧出租車合作,未來將把合作模式複製到瀋陽、徐州及南京等城市。

嘀嗒技術副總裁段劍波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僅西安市每天就有40萬數字化的出租車訂單,提供每天約500萬公里、上億次的數據歸集。”

嘀嗒在揚招出租車數字化業務方面尚無對手。滴滴目前只在中山、防城港等低線級城市上線了出租車信息化管理系統。

不過,嘀嗒的出租車數字化揚招業務目前尚未產生收入。未來,該業務的“變現”或將向三個方向努力:第一,增加出租車司機使用嘀嗒平臺的黏性,穩固信息服務費模式;第二,探索出租車車內廣告、商品零售等新模式;第三,搭建出租車產業互聯網,打通交通智能基礎設施,探索智慧城市業務。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頒佈4年多來,出租車新老業態融合發展已獲行業認同。嘀嗒上市,將更加堅定互聯網出行行業跑通出租車業務的信心,嘀嗒也將面臨更爲激烈的市場競爭。

比如,滴滴重新激活“快的新出租”品牌後,推出了1億元補貼計劃,已經將最高日訂單需求提升至500萬單。

經過多年狂奔,互聯網出行行業在滴滴一家獨大的格局下,不斷有中小平臺在這個市場進進出出,但野心之下,業務模式卻同質化嚴重。未來,隨着資本的加持和技術的突破,互聯網出行機構之間或將真正迎來壁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