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與人才--20年前宜蘭的起薪是26K

新石

最近有空常常到朋友咖啡館吉他唱歌,也因此認識了一些來自臺灣各地的年輕朋友,這些朋友裡面有大學生服役中或是待業中的,看到他們年輕充滿朝氣臉孔,我不禁想到了以前的時光

大學剛畢業退伍後,曾經去應徵一家基金會的執行秘書試用時期月薪兩萬四,開始錄用以後兩萬六起跳,這大概是20年前的薪資水平,當時的宜蘭是這樣,臺北當然更不用說,同學大學畢業月薪三、四萬的所在都有。那時的消費沒現在這麼高,這樣的薪水在當時其實也不算什麼!

跟這票年輕人聊天時很感慨,生活用度相較於打工時薪、正職月薪根本是杯水車薪,他們一直以爲是自己能力不足、證照不足或學歷不值錢的原因,可是從來沒想過是「機會」的問題。

五、六年級現在在臺灣社會都已經當家作主了,這也是我對這些年輕人感到抱歉的地方,當年我們這個世代,我們的老闆願意給初出校園、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我們一個生活用度足夠的工作機會,等到我們當家作主了,卻忘了用這樣的傳承給年輕人機會,然後把員工等同於資產、器具來使用,滿腦子利潤,可是卻少了一種臺灣傳統社會有別於資本主義功利社會的人情味

我常以爲每個人都是人才,只要你用對地方、用心對待、有耐性等他成長,當他沒有後顧之憂,他就能全心全意地貢獻他的才力心力,如果連基本的薪資都不足,逼得他得把心思花在兼差找工作來彌平生活用度,這樣的人才是不可能專心發揮他的能力,長遠來看,對企業或是組織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而且一定水平的高薪是對於人才的尊重,有些人才是自學成才,所以要高薪往外延攬,如果有些是企業或組織自己栽培的,當他顯現自我的才能,發揮足夠的影響力之時,從薪資上給予尊重絕對是物超所值。

當亞洲四小龍的名號已經和我們漸去漸遠之際,我們應該省思的是,在這場人才決定勝負的國際社會中,我們的人才跑到那裡去了?是被其他各國延攬過去?還是困在基本的生活用度中無法脫身?或是剝削當道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過勞爆肝、整天睡眠不足

大學畢業26K相較於資本家的揮霍奢侈實在是一個諷刺,我相信在目前的華人社會中,臺灣的低薪是數一數二的,資本家在臺灣聘用一個26K的臺灣員工,卻在其他聘請超過6、70K的各國員工,這代表政府財團立場和關係,當愈來愈多各國企業看到臺灣員工的困境,願意拿出當地水平的薪水來聘請臺灣員工,我看到最後,這些臺灣的企業財團,爲了省員工薪資增加利潤,說不定只好到非洲招聘員工,萬一連非洲也愈來愈進步,我看倒店關門都沒有人會覺得惋惜的。

世界都在進步,大家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不僅自己栽培,甚至不惜重金向外延攬,如果臺灣企業財團繼續跳脫不出原有的思維和格局,到最後和自己打對臺的,就是自家被重金延攬的「廉價勞工」。

企業除了利潤以外,有沒有所謂的社會責任?是政府沒有用政策、稅制來「提醒」? 還是企業本身的文化就少了這一項?臺灣企業的精神在那裡?低薪苛扣、增加利潤的思維真的能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人心思潮?要知道「便宜無好貨」的道理,老闆出得起多少錢,員工當然就做多少工作。而所謂的「人才競爭力」,就在這樣的思維現況下一點一滴的流失。

●作者新石,宜蘭,國小教師。簡介表示,這個世界應該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過文字寫出來,只要大家相信這個閒居偶得的一點小小觀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這個世界就會慢 慢改變,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變世界,至於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充滿想像浪漫的讀書人,似乎是嬉笑怒罵,卻是虎嘯龍吟,如果以詩來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畝間、前塵往事在眼前、風流瀟灑不敢問、特立獨行一片天!」。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