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人性的悲鳴,纔是一流的“反戰”!

我成了死神,

世界的毀滅者。

——《奧本海默》

文丨舊故麻袋

《奧本海默》上映了,一開始以爲國內並不會引進,後來圈內呼聲一陣高過一陣,再後來就突然聽聞了電影引進的消息。有些震驚,而後頓覺欣慰。

電影已閱,有刪減,也有在部分片段加了小黑裙,但整體完整度ok。

在說《奧本海默》前,我先聊聊“反戰題材”,這類電影大多視角是通過戰爭的暴力來展示戰爭殘酷,《西線無戰事》、《敦刻爾克》、《波斯語課》、《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喬喬的異想世界》等電影都是直線貫穿,讓觀衆看完電影后久久無法釋懷。

《奧本海默》不是,它不是一般意義內的“反戰題材”,它甚至都算不上是“反戰電影”,它更像一部人物傳記,講述奧本海默如何從一位頗有才華的年輕人成長爲受人尊敬的“原子彈之父”,最後又淪爲政治犧牲品,變成了一位殉道者。

奧本海默,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的科研負責人,因製造出原子彈在美國家喻戶曉,二戰後,他轉而主張管控核武器,反對核軍備競賽,遭受了麥卡錫時代嚴重的政治迫害,成爲美國曆史上一樁冤案。

電影有很多點可以深入探討,政治也好、學術也好、美學也好……但我今天只想講講它的其中一小點:反戰。

二戰時期,戰爭的頻發,讓美國不惜一切代價想要製造出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因爲美國深知只有這樣才能提前結束戰爭,在國際上佔據絕對話語權。

要趕在德國之前研發成功是不容易的,在美國意識到需要重型武器的時候,德國的科學家們已經着手準備了,可以說沒有重型武器傍身的美國前期是被壓制了,德國有一流的科學家團隊和大量的原料儲備,而美國,除了需要收集原料,還要組件科學家團隊,困難重重。

奧本海默自以爲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在陸軍中將萊斯利·格羅夫斯找到他時,他拍胸脯表示能製造出政治家想要的重型武器,除了他誰也不行。但直到他真正見識到原子彈威力的那一刻,他才後知後覺的開始懺悔,是他親手將這血淋淋的武器遞給了政客,他製造了它,卻無法正確使用它,更無法擁有控制和知情權。

他成了自己意識裡的惡魔,一個隨時都可能摧毀數以萬計性命的惡魔。之後他一直致力於反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隊列中,總統召見,他也直言不諱,覺得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杜魯門卻說:雖然是奧本海默製造的原子彈,但人們不會記得這件事,人們只會記得是誰丟下了原子彈,而做決定的人是我,與你無關。

杜魯門看似安慰奧本海默,實則是 pua,因爲政客不想讓奧本海默停下來,他們想要更多的原子彈來威懾整個世界,但奧本海默還是選擇了停下,並拒絕加入氫彈的研發,即便成了衆矢之的,他還是堅持走了自認爲對的路。

美國擁有原子彈後,第一時間在廣島和長崎丟下了兩顆,說是威懾,實則野蠻,造成了這兩個地區長達幾十年的核輻射折磨,如今再談論這兩處,話題還是離不開戰後陰影。

戰爭的殘酷在於,武力弱的一方容易成爲砧板上的魚肉。不丟原子彈,二戰還將持續很久,德國敗了,還有日本,美國大兵們會有更多的犧牲;丟了原子彈,二戰提前結束,美國不用再遭受家破人亡的慘劇,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成了地獄。

戰爭是結束了,但傷害也造成了,奧本海默知道他並不是儈子手,他是鑄刀的那個人,把最鋒利的武器製造出來,然後用絕對壓制的武力結束戰爭,迎來和平,有些“亡羊補牢”的意思。

他知道美國不會是終結者,世界上的科學家們會爲此拼盡全力去追趕,直到有一天世界上出現更具殺傷性的武器,最終這都是一場無意義的軍備戰。

電影裡有一個片段意義頗爲深重,在原子彈籌劃初期,科學家團隊曾計算錯誤,認爲原子彈的威力足以毀天滅地,如果引爆原子彈,地球將不復存在。

數學模型是最直觀的,奧本海默慌了,他並不想要毀滅世界,爲了論證,他找了愛因斯坦,想要求證這個模型的誤差,但愛因斯坦看的透徹,拒絕了他的請求,只告訴他一句話:如果結果是真的,請把這個數據共享給正在絞盡腦汁想要製造它的國家,要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在“三位一體”的那場試驗裡,倒計時 20 分鐘大家都承受着煎熬,沒有人知道引爆的最終會發生什麼,這不是試驗倒計時的最後 20 分鐘,而是人類最後的 20 分鐘。

所以歷史常說爲“掌權者不可婦人之仁”,因爲道德的束縛而不採取極端行動,很多時候是辦不成大事的,道理都懂,但還是無法直視殘忍的現實。

回過頭來說電影,《奧本海默》是一部龐雜又迷人的電影,它的門檻略高,是一部知識型小衆文藝電影,所以並不建議大家爲了電影熱度而去湊熱鬧。

電影中有不斷交叉場景,不斷出現的人物,還有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和複雜的人物鋪設。臺詞中還包含了衆多歷史學、社會學、精神學等內容。不瞭解這些知識點,很難看懂《奧本海默》,對於不瞭解電影背景的觀衆來說,長達三小時的影片時長只會變成不知所謂的高深莫測和冗長的乏味。

電影雙線並行,以奧本海默爲主視角,用彩色畫面呈現;以施特勞斯爲主視角,用黑白畫面呈現。

開場時,有過兩個小標題,奧本海默視角下的標題是“裂變”,施特勞斯視角下的標題是“聚變”,核裂變是一種不斷撞擊的鏈式反應,預示奧本海默的人生就想核裂變一般,是自我毀滅式的;核聚變是氫彈原理,是原子核的互相聚合作用,暗示施特勞斯的政治生涯。

電影開場有一段關於普羅米修斯的文字,奧本海默正是那個人類進程中的普羅米修斯,作爲盜火者,爲人類帶來了光明,也必須揹負着火的罪責。

截至目前,《奧本海默》的IMDb評分高達8.6,全球票房已超8億美元,成了諾蘭口碑票房表現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票房表現也不俗,豆瓣評分一路上漲至8.9,身邊還有不少二刷三刷的大神,真真把我給羨慕壞了,畢竟能在電影院待 3小時對我來說是一種奢侈,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適合二刷,瞭解了時代背景後再去看電影,感觸會更深。

電影中還出現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愛因斯坦、海森堡、玻爾、泰勒、勞倫斯、費米、範內瓦·布什等,這些曾經只存在於我們教科書上的科學家,當他們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時,還是有些激動的,可以說這部電影的一大樂趣就是發現名人名家,人均科學家、人均博士、人均偉人,學術含量太高了,高到目前爲止應該是史上第一部集齊了這麼多領域科學家的電影。

說回反戰題材,私以爲“無聲勝有聲”的電影會比粗暴的讓你見識到現狀的慘烈更加深入人心,更加讓人震懾,原子彈的背後是人間地獄,但電影並沒有給我們呈現出“地獄”的一幕,每一幀畫面都極其剋制,甚至連爆炸的那一刻都充滿着美感,剋制到讓人不由自主的開始反思,人類真的需要這樣一個重型殺傷性武器的存在嗎?單純只爲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劃分。

人類真的太傲慢了,我突然能理解《三體》中葉文潔的無奈,人類的暴政將人類的愚蠢暴露無疑,在宇宙這個維度上生命何其偉大,可人類卻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神聖,沒有人願意成爲被欺負的那個,所以都開始武裝自己,讓自己變成那個看起來兇狠的惡魔,多麼可笑。

當自保成爲“僞命題”,權力的誘惑開始露出獠牙,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人類都應該反思自己犯下的罪過,這個世界滿目瘡痍,多少是人類的“功勞”呢?

珍愛生命,世界和平,我們生活在鮮活的日子裡,並且希望可以長長久久的鮮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