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國際指引!長庚研究:部分四期口腔癌動手術 存活率增3成
▲翻轉國際指引!長庚研究:部分四期口腔癌動手術,存活率增3成。(圖/口腔癌資料照/童綜合醫院提供)
口腔癌爲國人十大奪命癌症排名第五,每年新增近6千名病例,過去國際指引認爲,第四期(T4b)侵犯程度較深,應以非手術方式治療,但林口長庚頭頸癌團隊研究發現,此類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可以提升3成存活率,改寫了口腔癌全球治療準則,今年9月獲美國放射腫瘤醫學會官方雜誌認證刊登,更獲頒國家生技醫療品質(SNQ)醫院類金獎。
林口長庚喉部廖俊達教授表示,依據口腔癌流行病學調查,臺灣吃檳榔區域,有較多的第四期局部侵犯程度較深的腫瘤(T4b腫瘤)病人。林口長庚在進行口腔癌五年存活率研究發現,T4b腫瘤病人接受手術有約50%存活率,而非手術者約只有20%存活率,證明T4b口腔癌因接受手術治療可以提高30%存活率。
不過,全球口腔癌常用的AJCC腫瘤分期與NCCN治療指引卻建議,T4b腫瘤應以非手術方式來治療,林口長庚團隊的臨牀觀察改寫了AJCC腫瘤分期T4b腫瘤的定義,從2002年版本的「不可切除的腫瘤(unresectable tumor)」,改成2010年版本的「非常晚期的局部腫瘤(very advanced local disease)」。
▲林口長庚建立口腔癌全球治療準則,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金獎。(圖/長庚醫院提供)
廖俊達提到,NCCN治療準則與林口長庚團隊的另一項差異爲,前者建議腫瘤大於4公分(T3腫瘤)或腫瘤侵犯神經等中度危險族羣,需接受術後放化療,但依據林口長庚團隊口腔癌治療準則觀察,有28%的病人就算不接受,也保有當好的存活率,且因少了放化療療副作用,而擁有較好生活品質。
廖俊達指出,口腔癌是外露型疾病,即使治療成功,手術切除腫瘤後,仍會影響顏面外觀、吞嚥、語言等功能。口腔癌手術是一種對組織破壞性高的手術,約有55%病人會切除骨頭,33%病人會切除皮膚,如果病人接受術後放療,是對組織的第二次傷害,放療有許多副作用,最嚴重擔心的就是放射性骨壞死,應替病人作完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