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杜絕校長陪餐走過場,要以多元力量破解監督疲勞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中小學校園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抓校園食品安全,校長應切實履行學校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中小學校存在校長陪餐制度走形變樣、落空落虛問題。一些校長陪餐次數少,有的校長甚至一個學期都不陪一次餐;有的學校安排教師和食堂從業人員代替校長陪餐,代替校長填寫虛假陪餐記錄以應付上級檢查;有的校長雖然去食堂用餐,但沒有同學生一起用餐,只吃飯、不檢查,敷衍了事。(半月談)
守護校園食品安全,校長陪餐制被各方寄予厚望。梳理“校長陪餐制”的前世今生,我們會發現,其最初源於民間的自發創造,後經自下而上傳導、吸納,最終成型爲一個完善的制度。2019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確中小學幼兒園應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由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記錄,及時發現和解決集中用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此,陪餐制度正式鋪開。
落地實施多年之後,從實踐反饋來看,校長陪餐制但凡能夠嚴格落實的,基本都取得了預期效果。但誠如媒體調查所發現的,在一些地方,校長配餐制還存在着流於形式、走過場的問題。究其原因,無非還是因爲不重視、麻痹大意。我們知道,校園的供餐體系,是高度固定化、程式化的,久而久之,一些學校的管理者難免會滋生出一種“心中有數”“盡在掌握”的懈怠感——誤認爲“陪餐”沒意義、沒發現、沒成果,殊不知主觀上的鬆懈、棄防,恰恰會導致隱患爆發。
長期陪餐,厭倦情緒滋長,其實也不足爲奇。現實中,有些學校,校長上任伊始對此還頗爲上心,平安無事時間長了,也就有些漫不經心、敷衍了事了。之於此,其實不少地方的主管部門已經有所察覺,並推出了針對性的制度升級方案。比如說,前不久,福州就發佈了局長陪餐制。陪餐人員爲市縣兩級教育局局長,分管副局長、機關處(科)室負責人,原則上陪餐人員每月到中小學、幼兒園陪餐不少於一次。類似的舉措,就是要讓陪餐人員的提級化、多元化,以此來破解“監督疲勞”。
校長陪餐,僅僅靠責任心驅動是不夠的,更爲重要的,還是強化制度的剛性約束與科學性安排,鼓勵更多元的力量,積極參與到這項意義重大的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