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鍾睒睒喊話流量平臺,算法系統要給人以確定的安全感
□蔣璟璟
近日,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在江西贛州參觀考察當地臍橙產業園,回顧了當地與農夫山泉近20年的合作歷程,並罕見地對農業、直播帶貨、低價電商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提到算法問題時,鍾睒睒表示:“關鍵是爲什麼?就是有人利用了算法,屏蔽了很多角度來的消息。因爲你打開就是這樣。很多惡是人爲造成的,尤其是利用科學、科技手段、技術能力,那造成的惡比普通人造成的惡要大。”(中新社)
鍾睒睒一改多年神隱幕後的姿態,近來頻頻露面發聲。在最近的這場溝通中,他的一番言論迅速出圈。看似是“迴應一切”的守勢,實則是“火力全開”的輸出。縱論天下之間,暢所欲言。老成持重的精英企業家,在那一刻,儼然化身快意恩仇的性情中人。在遭遇此前的網暴事件後,憤怒的鐘睒睒,繼續展開着自己的絕地反擊。鍾氏不平則鳴,隔空喊話,直接劍指張一鳴。大佬之間直接對線的戲碼,火藥味滿溢,看點十足。
當鍾睒睒談及謠言與網暴、平臺與算法,他自帶的“複合身份”,其實是不容忽略的大前提。他是“受害者”,也是“企業家”,既有親歷者的“有感而發”,也有旁觀者的“冷眼觀察”。就這個咖位的企業家而言,或許很難有如鍾睒睒一般,對網暴有着如此之深的切身體會與切膚之痛。這種特殊的灰暗經歷,構成了其此番“炮轟”的現實理據、心理動因和道德依憑。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就形成真正的理性、智識而言,義憤難平的情緒,從來不是充要條件。
謠言與網暴,深度依存於各類流量平臺。據此,鍾睒睒主張“謠言的傳播者與製造者同罪”“有足夠力量掌控輿論的平臺企業,請承擔起文明整治責任”。應該說,這番論斷是有內在邏輯基礎的,翻譯一下,其實就是“互聯網平臺落實主體責任”——而這,恰恰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實踐層面,“違規蹭熱不當獲利”內容治理機制、“涉企網絡侵權類舉報線索”快速處置機制,都可以看作這一原則的落地。當然應承認的是,在個案的局部和階段,其實施還是不盡如人意。
謠言、網暴,有着極其複雜的動力學機制,“內容創作”和“內容分發”,是其中兩個最核心的部件。理想狀態下,那些失實的、侮辱性的內容,能被平臺的算法系統第一時間阻斷、限流纔是。然而棘手的是,所謂“事實準確性”往往是後驗的,所謂“道德評價論”又往往是多元的。算法無法事先就此給出甄別,就算是事後刪除、封號,也要有個“舉證複覈”的過程……如何讓闢謠更快速、高效,如何讓攔截更精準、及時,如何讓救濟更前置、更成功,這無疑是監管部門和平臺都需要思考的課題。爲此求解的辦法,可以是算法,也可以是其他。
鍾睒睒對平臺和算法的質疑,有情可原。算法作爲一個巨大的混沌系統,註定讓人有失控之感。對於未知的恐懼,再次被喚醒。爲此求解,只能讓“已知”消解疑惑,“確知”成爲確信。走到前臺的鐘睒睒,褪去了自身的神秘色彩,很多傳聞不攻自破。或許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守護技術機密、知識產權,保障合法商業利益的基礎上,儘可能地推進“系統”陽光透明化的進程,算法也將完成自身的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