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再全球化」成形,臺灣準備好了?
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4年已進入第二季,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各種各樣的政經變化層出不窮,但其中最大的反差莫過於過去數十年,運行無阻的全球化和民主體制遭受了最大的質疑,當新聞媒體一週七天、一天24小時不間斷報導着全球各地的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此起彼落,或對美國大選的兩黨對立潑婦罵街抽絲剝繭時,全球化的不合時宜以及現代民主的短視早就昭然若揭。
不能否認,全球化推動了工業、技術和產業的革命,一舉重塑了商業世界。在過去數十年,它讓無數人擺脫了貧困,提高了生活水平,並帶來了從根本上改善人類福祉的創新,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以全球作爲市場的跨國巨擘。然而,近年來的全球化缺點也越發明顯:個人利益優先,政商掛勾普遍,也同時意味着社會和環境的福祉受損,這在新冠疫情和氣候變遷肆虐之後達到高峰。全球各地的政局動盪和社會分化已經告訴我們,對現狀不滿的情緒達到巔峰。
很多人承認全球化已經一去不復返,但全球化其實並非煙消雲散,從新的政經變化來看,新一波的「再全球化」正在成形。也許,有人批評全球化的倒退根源於資本主義之惡,但其實在區域分化成形、保護主義崛起、供應鏈撕裂的今天,過往的全球化確實不再,新的「再全球化」正在順勢而出:各國選民以手上選票強力挑戰現有的政治與產業運作體制,各個政府以資本市場改革或是資本運作取代以美國爲中心的英語體系,成爲「再全球化」的共同語言。
過去一年,金融市場狂飆讓人乍舌,進一步推動「再全球化」的進程。放眼全球,股市一個個打破自身的歷史紀錄。2月下旬,歐洲STOXX 600 指數創下了新紀錄;日本日經225超越了1989年泡沫時期的歷史紀錄。在這麼一個讓人摸不着頭緒的牛市裡,經濟成長明明不溫不火,Covid-19的疫情瘡疤明明剛剛痊癒,更不要說我們正迎來的地緣政治緊張、氣候變遷的綠色轉型卡彈,以及2024年這個充滿民粹的選舉大年,這種沒有道理的發展進一步讓所有人處在一股既開心又充滿焦慮的情緒中,卻讓某些窩囊已久的經濟體看見了自己的機會。
於是乎,歐元區各國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後發表聲明,它們將在未來五年致力改善歐洲的資本市場運作,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吸引私人資本進入歐洲,爲歐洲的綠色和數位創新提供資本的支持。更不要說,去年開始,日本努力擺脫通貨緊縮「失落」年代,重新激活其作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在投資領域的吸引力。在全球變局中,歐盟各國終於明白了向美國取暖不靠譜,決定自立自強就地改革;日本左顧右盼的企業治理也已按耐不住,總算認真擺脫瞻前顧後的舊習,最重要的是它們寄望在「再全球化」時代,利用資本市場改革爲自己謀求破局。如果老態龍鍾的歐盟懂得勵精圖治;如果打死不變的日本都煥然一新,那這個世界的「再全球化」真的已經蓄勢待發。
回到臺灣,乍看之下股市動作頻頻聲勢不小,但按照東京證交所的改革精神,很多的上市公司對吸引股市資本根本使不上力,往好的想或許它們不缺錢,往壞的想也許它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另外,半導體護國神山當然值得我們驕傲,但資源幾乎一面倒的向科技產業傾斜,股市漲幅更是集中少數權值大股,會不會讓臺灣不知不覺嵌入了荷蘭病風險?一旦「再全球化」成形,臺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就是現在,臺灣企業在資本運作上必須重新教育,在現在這個保護主義興起的大政府時代,臺灣政府必須儘快與時俱進推動資本市場改革,才能協助產業串連全球;以製造代工爲本的臺灣企業必須用資本市場語言向全球說好故事,纔有機會融入各個區域分化的市場。死抱全球化遺留下來的老本坐吃山空只能自嗨,政府應該尋求制度性的開放、破除所謂的GDP中心論,善用資本市場改革以及產業資本運作來完成臺灣產業的進擊。一言以蔽之,資本市場改革就是臺灣政府必須戮力以赴的必修課,資本運作就是「再全球化」時代產業必須學會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