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脊樑!院士送別院士
(原標題:國之脊樑!院士送別院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山河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
2月10日10時,黃旭華院士遺體送別儀式在武漢市武昌殯儀館天元廳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李德仁攜夫人朱宜萱,前來送別黃老。
一位,“深潛”無聲,是中國核潛艇先驅;一位,九天攬月,爲共和國擦亮“天眼”。兩位院士年齡相加,超過180歲。二人之間跨越學科、跨越專業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
“人不能虛度一生,要爲國爲家做點貢獻”
李德仁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自己和黃旭華院士的相識始於1994年。
“那一年,我們同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在武漢,會經常聯繫,在科研問題上進行交流。”李德仁說。
“這一生都獻給核潛艇,這一生都奉獻給祖國,這一生毫無遺憾。”黃旭華傾其一生奉獻,爲祖國的核潛艇事業立下永不磨滅的豐碑。
“人不能虛度一生,要爲國爲家做點貢獻!”爲了提升我國遙感對地觀測水平,李德仁毅然拒絕高薪,回國深耕測繪領域40餘年,爲共和國擦亮“天眼”。
他們,是民族的脊樑。是他們,讓國人挺直了腰板。是他們,爲我們在國際上爭得了更多話語權。
“黃老說,中國航測之父王之卓先生,是上海交大校長,又是你的導師,所以我們師出同門!他記憶力驚人,99歲了還記得我和導師的事情。”李德仁說。
師出同門,道出了兩人之間的學術淵源,更展現出兩位業界泰斗對科學事業的共同追求。
“要像黃老一樣,不斷追求真理,勇攀科技高峰,爲我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李德仁說。
“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充滿關心愛護”
“黃老的意志力非常頑強,他在科研成就上了不起,在與疾病的抗爭上,也了不起!”李德仁說。
2022年底,李德仁生病住院期間,病房就在黃旭華隔壁。住院的53天中,兩位院士互相勉勵,相互關懷。2023年2月,李院士痊癒出院前,專門看望黃旭華並祝他早日康復。
忙於科研事業之餘,兩位院士始終掛念着彼此,也爲對方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欣喜。
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接受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至高禮遇。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爲科技工作者頒獎,還邀請我們獲獎者坐到主席臺,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關心愛護。”李德仁說。
“黃老通過電視收看了頒獎大會,還說:作爲老朋友,爲我感到驕傲。”李德仁說,“黃老在一封賀信上親筆簽名,對我表示祝賀。”
李德仁向記者展示賀信,信中寫道:“您的成就不僅體現在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上,更體現在您對科研人才培養和學術傳承方面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您是當之無愧的科技楷模、國之棟樑。”“祝福您身體健康、科研事業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從身體健康到科研發展,從人才培養到學術傳承,一紙信箋,一聲問候,一句祝賀,字裡行間流淌着兩位院士之間的深情厚誼。
“回武漢後,我和夫人專程去看望他,向他道謝。當時他正與病魔作鬥爭,依然非常樂觀,帶着我們一起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我們深受感動!”李德仁說。
“支持對創新人才培養,這是應當做的事情”
2021年10月,黃旭華向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捐贈1100萬元個人所獲獎金,其中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800萬元。
“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過我的捐贈,讓更多人關注、關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業。”黃旭華道出捐贈初衷。
李德仁作出同樣的決定,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其中500萬元捐給武漢大學“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捐給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
“支持對創新人才培養,這是應當做的事情!”李德仁說。
淡泊名利、矢志報國,兩位院士的選擇,代表着一代人的道德風骨和價值追求。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1965年,毛主席豪情作詩,表達中華兒女的凌雲壯志。
如今,“上九天下五洋”的夢想已經實現。我國運載火箭系列和第一艘核潛艇,都以“長征”命名。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民的事業是永恆的。
“國家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我們科研人員還要志存高遠,繼續努力。”李德仁說。
廳外,市民手捧鮮花,排起長隊。全國各地羣衆送來的鮮花,沿牆擺放,一路延伸。這是人民羣衆,向一位功勳科學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廳內,一面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覆蓋在黃旭華遺體上。這是黨和國家給予一位99歲老共產黨員的最高榮譽。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送別黃老後,李德仁情不自禁再次輕輕哼唱,思緒飛回和黃老合唱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