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就業時差”:畢業時間與國內高校不同步

24%,這是近10年我國留學歸國人數的年均增長率。2018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66.21萬人,而留學歸國人數達到51.9萬人次。

在情感因素經濟發展的雙重因素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爲“海歸”。但當這些即將畢業或者剛剛畢業的留學生回國工作時,他們才發現,與國內高校不同步的畢業時間海外高校的招聘信息差異、身在外國而無法及時跟進的招聘流程,都讓他們體會到了無法跨越的“就業時差”。

海歸就業:“我太難了”

10月下旬,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在北京馬河大廈舉辦的“2019秋季留學英才招聘會暨高端人才洽談會”。雖然招聘會上午9點才正式開始,但早晨7點多就已經有求職者大廳開始排隊。招聘會開始後,不少留學生和學生家長涌入會場,樓下大廳也排起了幾百人長龍。“投了幾個”成爲“海歸”們的特定暗號

招聘會的火爆只是海歸就業熱潮的一個切面。前不久,啓德教育與前程無憂、應屆生求職網聯合發佈的《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留學歸國人數由2007年的4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51.9萬人次。海歸學歷分佈中,碩士研究生最多,佔81.1%;其次爲博士研究生學歷,佔比爲12.5%;再次爲本科及專科學歷,佔比爲6.4%。高學歷留學生已經佔據了海歸主流。

究其原因,海外政策“推力”與國內經濟“拉力”共同影響了留學生的回國決策。《報告》數據顯示,84.8%的海歸表示“家人、朋友都在國內”是其回國就業的主導因素。其他影響海歸回國就業的主導因素包括 “國內經濟發展勢頭好,政治穩定”“人脈關係網在國內”“所學專業國內就業前景好、就業機會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報告》中,九成以上的海歸表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數據顯示,“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是海歸回國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其次是“海內外求職者衆多、競爭壓力大”。

趙猛英國碩士畢業後,曾在英國工作了一年多,最終他還是選擇回到了國內工作。

“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和當地人的文化、生活習慣都不同,國內的發展機會更多,所以還是決定回來了。”趙猛說。本來以爲自己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也投了很多簡歷,但是沒想到最後都石沉大海,“挺有信心的”的趙猛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不瞭解國內的就業環境”。

幾次碰壁之後,趙猛開始總結經驗。他發現,相比而言,在國外就業是一種單純的專業匹配,但是國內的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對此,《報告》指出,僱主認爲“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不適應國內的工作環境”“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專業能力不足”是海歸就業的主要阻力

靈魂拷問:“我該啥時候找工作”

如今,找工作也需要合適的時機。

而在這些就業難題中,不少海歸發現,自己的畢業流程沒有辦法與國內的企業招聘時間匹配在一起,形成了“就業時差”,而這個“時差”讓不少海歸錯失理想的工作機會,有時也不可避免地延長了求職時間。

國內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是“秋招”和“春招”。“秋招”通常在每年的9月到11月,“春招”則在每年的3月到4月。對於國內的大學生而言,在這兩次招聘季結束後,大部分需要求職的學生都能找到工作,並在6月底畢業後入職。

然而,這樣順理成章的流程對於“海歸”來說就顯得非常尷尬。因此,不少海歸發出了“靈魂拷問”:“我是哪年的應屆生?我應該什麼時候找工作?”

新東方發佈的《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指出,約八成留學人羣會在畢業後期或歸國後開始找工作,另有約15%的留學生在留學前期便開始找工作。這部分具有“超前意識”的學生多以“非研究型”專業的研究生居多,會更加積極地尋找實習實踐的機會。

對於一些留學英國、澳大利亞的學生來說,正值秋招的11月前後是舉行畢業典禮、拿到學位證的時期,這就無法避免地和很多企業的秋招“擦肩而過”,即使趕上了,也要等到第二年的7月才能入職。如果提前一年做準備,不少留學生面臨的情況則是:剛開學一個月,如果要回國參加招聘面試等環節,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非常高。

鄧文(化名)從北京一所大學本科畢業後,到澳大利亞攻讀金融學碩士。今年10月底他拿到了畢業證書,“我7月底就回國找工作,算是回來比較早的了。”

鄧文沒有參加2019屆的秋招——2019屆的秋招是在2018年的秋季進行的,他當時正在學習,不方便回國。“現在一些企業也讓我們參加2020屆的秋招。這樣,我就要等到明年7月才能開始工作。”鄧文說

“一路下來,我已經給四十來家企業投了簡歷,大部分石沉大海。因爲在澳大利亞沒有太多的實習機會,能寫在簡歷上的基本還是本科的那些經歷。最近收到了一些面試通知,但是還沒有心儀的。最近這幾天比較焦慮,又開始在網上投投投……”鄧文說。

據介紹,對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留學生來說,畢業典禮通常在5月到6月舉行,如果不能提前回國,畢業時大多數公司校園招聘的崗位早已被國內畢業生瓜分完畢。

與此同時,“應屆生”的身份也讓留學生感到迷茫。由於不同國家的畢業時間不一樣,對海歸應屆畢業生來說,有的直到辦理留用手續時,仍沒有拿到畢業證。這就導致一些企業在校招時認爲海歸不屬於應屆生。

多方支招:常回國看看

在這樣的“就業時差”下,不少專業人士和海歸表示,若想回國就業,就需要及時瞭解國內的就業進程,儘早回國做準備。

柯冬曾在俄羅斯一所大學就讀本科,今年7月畢業之後,他纔開始在國內找工作。

“雖然一開始就確定了要在國內工作,但是中間我一直沒有機會回國。另外,在招聘信息的獲取上,我感覺自己也比國內的同學少很多。國內的學校會得到很多就業信息,但是在俄羅斯,除了極少數的好大學會有很少的中國企業去招聘以外,剩下的學校幾乎不能給學生提供任何就業信息。”柯冬說。

柯冬表示,自己在國外也看到一些用人單位選擇視頻面試,但是這種不用回國的遠程面試往往得不到迴應。“所以,我建議決定回國工作的同學,早點回來熟悉、瞭解國內的求職環境”。

前程無憂海外招聘總監馮磊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針對“就業時差”,一方面留學生要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麼時間節點做什麼準備;另一方面,目前有的企業也針對海歸做了招聘計劃的調整,會在畢業的時間節點上有一些放寬的政策。

儘管如此,海歸就業的準備工作還是離不開一個“早”字。

馮磊表示:“很多海歸回來找工作之前都習慣先處理畢業事宜,然後再回國找工作。其實等這個流程走完之後,很多人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往屆生,不能進網申。因此,海歸要儘早做投遞簡歷、網申等準備,這樣對自己更有利一些。”

“就業時差”是海歸就業的客觀阻力,但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海歸還需正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海歸在求職經驗這方面也有劣勢。我們之前有個統計,國內高校的畢業生每年在招聘季要參加10到15場左右的宣講會、面試會,海歸平均只參加3場。”此外,馮磊表示,比較理想的求職時間應當在畢業前的一年開始,但是對於留學英國、澳大利亞的學生來講,他們可能剛剛度過三分之一的學習生活就要準備就業。這也是一個挑戰。

馮磊建議,海歸還要在求職渠道上打開視野,對自己的求職目標進行分類,準備好各種資質技能,做好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