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現代化的中共百年有機圖像(許智超)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意味政治意涵的現代化。(圖/中新社)
現代化理論自上世紀中葉提出以來,立基美蘇冷戰的對立歷史脈絡下,強調的發展經驗是以西方國家爲主題進行詮釋,藉由美國爲主軸的援外措施伴隨「西方國家發展經驗」概念,協助發展中國家在各個層面步上民主國家陣營的道路,其中「工業化」的學習與推動建構經濟成長,民主化則是現代化的最終必然現象。
學者福山曾指出,經濟的進步與教育的普及,進而會造就人類需求被承認的慾望——僅有在普遍交互承認的民主社會方能滿足,然而放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至今的發展走向,顯然相悖於西方學者傳統所認知的現代化概念。傳統現代化論者一般認爲,高速的經濟發展將導致相符的政治與社會層面的變革,其中「中產階級」對於前者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性,對於多元化與民主化的推進存在不可小覷的力量,進而公民社會的興起成爲先進國家「民主政治」和「經濟自由」現代化的形成象徵,反觀中國大陸鄧小平掌權以後推動「四個現代化」則有明顯的區別性。
中共體現「四個現代化」,主要着眼於實現工業、農業、國防與科學技術層面現代化,加諸現代化本身實則放眼經濟發展作爲主要目標,1978年定調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以後原則方向並無悖離前者所言,首先解決的重點結構性問題即爲計劃性經濟所帶來的停滯取向;1979年經濟特區的陸續成立與大規模引進外資,誠然具體彰顯了四個現代化的步驟性成效,直至2013年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際上則是意味政治意涵的現代化,從而與西方語境的政治現代化走上完全毫不相干的相異道路,此點觀察中共修憲時置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徵」、「黨管一切」與「黨政一體」的釋出即可嗅出明顯的政治訊號。
2020年9月中共公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條例》,綜觀其中第35條能夠得知其欲集中化黨中央的統治權力,同時明確定位了思想統一與決策方向的積極性管控,意即北京方面立足在第五個現代化框架下,對於普羅大衆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將進一步強化介入;然而過往曾有學者提及社會並非完整協調的有機體,箇中無疑充滿相異團體的權力競爭——競爭的方式透過推行分別認定的「真實」,用以消滅與之相悖的他者真實框架,對比生長於相對開放性與自由化的Y、Z新世代已經逐步成長茁壯,個體自主性日益強烈的特性,是否會就此唯命是從地全盤概括承受,抑或另闢有別以往主旋律的「數位原民羣體意識」,未來影響力逐步萌芽的翻轉性價值觀,勢必會個性化地映現煥然一新的世代圖騰與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