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錢做藝術銀行 是行動?還是口號?
新的一年來了,今年藝術界裡有些新的開始,但有些擔憂依舊存在。在去年的美術館國是論壇裡,高師大美術系老師李錦明,拿獲得高雄獎的學生做爲例子,這位學生放棄創作回校拉保險,讓老師看到後十分心疼,這個現象也說明了現在的年輕藝術家,處境艱難。
些最有活力的藝術種子,出了社會以後,卻也最難在臺灣的藝術環境裡生存下去。不只藝術教育工作者看到這個現象,文化部也注意到了。文化部長龍應臺在去年的臺北藝術博覽會宣告,一月一號文化部藝術銀行就正式上路了。
這個動用到七千萬預算來執行的藝術銀行,將透過購藏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將作品買賣、租賃給企業、公部門、駐外大使館辦公室。賺取租金、差價後,把獲利所得,繼續拿來購藏新的藝術品,讓這個計劃永續經營下去。但它真的能成爲扭轉檯灣藝術市場的一帖良藥嗎?前任畫廊協會理事長張學孔表示,有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沒辦法一下進入市場。藝術銀行的出現,他開始收藏這樣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時候,畫廊會去看到,可能代表你未來會有這個市場,拍賣市場會注意,這個藝術家被收藏,也被畫廊經營,過幾年這個藝術家越來越熱的時候,有人把他的作品丟到拍賣市場,會有更多人想買,他的價格自然會往上調。我們認爲這種變化是一種良性的影響。
藝術銀行的作用,不只是扶植青年藝術家持續創作,還能將作品帶往國際,讓國際人士看到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現況,進而累積青年藝術家的國際知名度。推動青年典藏計劃多年的國美館館長黃才郎提出,目前最需要先做的就是對大使館藝術的推動,配合外交部的體系推動文化外交。
「比方說經過紐約辦事處,會看到臺灣藝術家的作品。有些很好的作品你會相當驚訝,會問這是誰的作品,這都是有幫助的。簽證的時候,因爲每天來往的人相當多,一看都是臺灣藝術家作品的時候,會發現他藝術發展怎樣。」前任畫廊協會理事長張學孔爲我們舉了一個實際的例子。
更詳細內容請見….http://artemperor.tw/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