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國樂本質 瞿春泉從旋律線找答案
國樂指揮家瞿春泉認爲,國樂之美,在於旋律線條的展現。(桃園市國樂團提供)
國樂團交響化已是現代國樂團的趨勢,但鑽研國樂超過一甲子的指揮家瞿春泉認爲,這不是國樂的本質,「假如要把國樂帶到國外去,以交響樂團形式演奏,別人會覺得新鮮,但不會真的欣賞,國樂的本質,在於旋律線條的展現,在於各自獨奏樂器的發揮,以及和民間特色結合。」
瞿春泉表示,他長年多方嘗試,爲國樂尋找新可能,例如他曾譜寫一曲〈美麗的寶島〉,曲風偏向流行樂,並在絲竹樂里加入沒有歌詞的人聲吟唱,也曾重新編寫民間曲牌〈霓裳曲〉,「我以20多人的編制重現這首曲子,在和聲之外,同時使用多聲部線條,讓各個聲部可輪流有旋律,交織在一起,色彩表現,都在線條上。」
瞿春泉現年79歲,來自新加坡,是臺灣女婿,曾任上海民族樂團常任指揮、新加坡華樂團副總監,現爲北市國首席指揮。他表示,自己學習東、西方音樂,在學會西方綜向的和聲技法之後,更能體會國樂橫向的旋律之美,「我的作曲老師劉如曾給我很重要的概念,國樂的旋律線條,要能在樂曲中突顯出來,成爲我編寫國樂曲很重要的觀念。」
除了旋律線條的展現,瞿春泉認爲,國樂的另一魅力,在於獨奏樂器曲,一把樂器,就能演奏豐沛的音樂,值得好好聆聽和體會,他舉例,「像是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都很有特色,也很令人感動。」瞿春泉近期將在《絲竹雅韻》音樂會,分享他60多年來編創的國樂曲,演出將於10月4日在臺北國家演奏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