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百萬關注!平安私人銀行攜手財新雲會場:長壽時代,養老“三支柱”缺一不可

(原標題:獲百萬關注!平安私人銀行攜手財新會場長壽時代養老“三支柱”缺一不可)

當下,中國已開始步入老齡社會。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建成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滿足不同羣體的養老保障需求,提高退休後的生活保障水平。

近日,在平安私人銀行與權威財經媒體財新共同舉辦的“財新雲會場”上,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及平安銀行私人銀行資深產品總監賀斌,以“長壽時代,養老靠誰保障?”爲主題,就養老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期雲會場共吸引超百萬人次在線觀看。

三位嘉賓一致認爲,在中國老齡化趨勢明顯的情況下,養老不能只靠國家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必須儘早做出完善的個人養老規劃。同時,中國的養老金制度需要進行改革,利用金融創新變革商業養老市場

曾剛:老齡化趨勢明顯,養老金融產品值得探索

結合人口發展趨勢和資管新規,曾剛從需求端到供給端分析了中國養老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在需求端,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養老保險具有三個特點:保險金額非常有限;以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險、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爲主;個人商業領域的養老保險佔比非常低。曾剛認爲,中國的養老保險仍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未來還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是新藍海所在。如此大的需求需要新產品來滿足。

從金融層面來看,目前我國市場化養老金融創新的規模還相當小,養老金融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曾剛指出,養老產品可分爲保險系的產品和銀行、公募基金等推出的養老金融產品。由於資管新規要求限制期限錯配,資管行業資產端需要拉長負債期限,而保險資金由於負債期限比較長,在資管新規下資產端運用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因此,他認爲,銀行理財和信託等應利用養老向機構投資者轉型,拉長負債的期限。雖然這類養老金融產品更接近於理財產品,和保險類的產品具有差異,但從供求兩端來看,是一個值得探索發展的市場。不過曾剛也表示,此類養老金融產品客戶端需求需要一個不斷培育的過程,才能精準匹配客戶,打開市場空間。

楊燕綏:“三支柱”中外差距大,須做好個人養老金規劃

人口與社會保障專家楊燕綏從“十四五”規劃入手,提出在投資健康、長壽的時代,普通人不要過度緊張,但是也絕不能忽略。

大數據顯示,“十四五”中國將會發生兩件大事:一是2025年之前,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例發生變化;二是“嬰兒潮”問題,即1963年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基本已步入老年。

在楊燕綏看來,上述兩大變化意味着人們必須開始關注養老問題。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養老的風險要放到三個“籃子”裡——基本養老金,企業養老金,個人的養老金,即養老“三支柱”。

楊燕綏指出,“十四五”期間,“三支柱”養老金制度的完善結構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必須夯實第一支柱,讓第二、第三支柱快速發展。對此,她特別提到了要用好農村居民宅基地企業職工的福利房,因爲這兩項都是可以轉化爲養老資產的。

由“三支柱”楊燕綏還引出了與發達國家養老制度的對比。她表示,發達國家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時間較早,因此養老金制度結構較好。與之相比,我國目前主要還是靠第一支柱即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髮展很有限,第三支柱剛剛起步。

鑑於這些差距,楊燕綏認爲我國得走一些超常的路,補足第二、第三支柱。具體而言,“十四五”期間,中國應實現中央統籌基礎養老金,擴大第二支柱和做好個人養老金規劃。

在做好個人養老金規劃方面,楊燕綏特別強調,要提高養老金總替代率、醫療分擔率、房產的殘值利用率和養老服務購買力,讓家庭都擁有康養計劃,而這又是金融創新和私人銀行要率先做好的事情。

賀斌:建立生命等長的現金流,老有所“yi”

賀斌擁有13年的壽險工作經驗,先後參與綜合金融、社區金融多個戰略項目規劃與實踐,他通過“老有所yi”理論來闡述養老問題。

賀斌認爲,從居民個人的角度來看,養老面臨五大問題,包括人的必老性、壽命的不確定性、社保和企業年金問題、通脹因素及養老金的準備。針對這五大問題,賀斌提出了他概括爲“老有所yi”的解決方案,即老有所頤,老有所醫和老有所依。

賀斌表示,“老有所頤”,特別是如果要保證養老品質和養老尊嚴,第一要務在於養老金的準備。然而,養老費用光靠政府、企業年金顯然是不夠的,需要考慮放更多的錢到個人養老賬戶裡。

談到“老有所醫”,賀斌把人生比作一張財務報表,需要提前思考一輩子的收入來源和支出計劃。在他看來,老有所醫其實是生活品質和醫療品質的平衡,而要實現老有所醫,就需要醫療保險重疾保險的雙重保障,這也是個人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後,賀斌提出“老有所依”的關鍵在於謀求平衡,特別是個人養老金和孩子教育金的平衡,做好個人規劃。他表示,人的一生可以分爲財富積累期、健康活力養老期、慢病生病期、高齡護理期和百年歸元期等不同的週期,國家和金融機構有責任做好相應的產品設計,滿足不同週期全方位的需求。

最後,賀斌總結,人的一生當中有收入的時間約爲36年,沒有收入的時間則大概64年,“長壽時代到底靠誰來養老”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早行動,建立生命等長的現金流,靠能“賺錢的那個時間”來養“不能賺錢那個時間”的自己。

平安私人銀行:打造覆蓋客戶生命全週期的金融產品

我國養老金制度需進行改革是三位嘉賓的共識。曾剛和楊燕綏都強調了進行金融創新,發展養老金融產品的重要性。在這方面,作爲國內領先的私人銀行,平安銀行私人銀行一直走在前列。

進行養老產品金融革新的一個關鍵在於客戶意識培育。據賀斌介紹,平安私人銀行持續對客戶進行投資者教育,其中就包括養老資金的配置。

未來,平安私人銀行將繼續加強市場教育,引導客戶觀念轉變,並通過多方合作,打造更多適應新時代養老需求的金融產品,讓更多的私行客戶願意把短期理財產品裡的資金放到相對長期的養老目標基金、商業保險,或者養老醫護方面的保險裡,從而能夠覆蓋客戶的整個生命週期,讓客戶擁有更全面、更高端、更溫暖的綜合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