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珠》一人可以吃10串!韓式魚糕從釜山紅遍全國

文/鐘樂偉

▲在韓國隨處可見街邊小吃賣着一串串魚糕魚板)。(圖/愛奇藝提供)

兩餐之間,香港人不乏小吃選擇。說起香港小吃,燒賣、魚蛋豬腸粉、牛雜、雞蛋仔與煎釀三寶,都是最受香港人歡迎的街頭零食。雖然近年隨着物價上漲,連一般小吃的價格也大受影響,「掃街」小吃再不是省着吃的辦法,但亦無阻香港人繼續支持這些街頭小吃的意欲

跳出香港,遠望韓國,雖說韓國數個世紀以來是一個充滿着戰亂與災難的民族國家,爲着克服種種環境挑戰,他們吃的東西都是以粗吃與方便爲主,但有曾經到韓國旅遊的,也大概知道韓國街頭小吃的選擇絕不比香港遜色。在首爾的明洞、東大門或鍾路一帶的大街小巷,都是擺滿了一架又一架售賣小吃的流動小吃攤,當中要數一種韓國人最難以抗拒,且歷久不衰的街頭小吃,除了辣炒年糕以外,那就必定是以一串串插在鍋湯中的「魚糕」(韓語稱爲「어묵」)。

▲《舉重妖精金福珠》中,李聖經津津有味吃着路邊魚糕(魚板)。(圖/愛奇藝提供)

我們當然知道,韓國人今天吃的「魚糕」,絕不是韓國人自創。從不同渠道的考究,得知中國早於舜帝時期,在荊沙地區已有魚糕的出現;另外,日本以白魚肉拆骨後,把魚肉搗碎磨成糊狀,透過蒸或炸而製成的日本魚糕,同樣有記載自日本中世「室町時代」,便已出現,也有悠久的歷史

韓國稱魚糕爲「Eo-Muk」(어묵),但同時我們也會聽到韓國也會叫魚糕爲「O-Deng」(오뎅),兩者原來也有它的分別。韓國所說的「O-Deng」一詞,其實是來自日語,與日本語的「魚板」(Kamaboko)意思大致相同,都是以放湯爲主,而且在魚糕以外,伴上其他食物蘿蔔、雞蛋、油豆腐與蒟蒻等,一同進食。而「Eo-Muk」則是傳統韓國語用字

▲魚糕(魚板)已經是全韓國的國民美食。(圖/愛奇藝提供)

而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早於李氏朝鮮的第 19 代君主肅宗的 45 年,當時一本記載朝廷飲食文化的書籍《進宴儀軌》,曾經寫上一種以魚肉起骨後,再以各種香料蔬菜澱粉混合而成的食物,相信是最早韓國人吃魚糕的歷史記載。

另外,18 世紀時韓國人李杓在他的著作《搜聞事說》中,記錄過他曾經在日本吃過一種魚糕,日語稱爲「可麻甫串」。可是,當中卻未有列明該種食物的製作辦法,難以證實它就是韓國人最早接觸的魚糕。

▲韓國式魚糕會混入一些蔬菜。(圖/記者吳家寧攝)

及至後來的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代,隨着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除了政治權力以外,那個時候日本人愛吃的「魚板」(Kamaboko),也開始傳入朝鮮半島,與韓國人所吃的「O-Deng」(오뎅)相互結合。而那個年代,韓國人也開始建立自己製造「魚糕」的工廠,第一個生產魚糕的韓國人爲「東光食品」的李相朝音譯),而他的選址則位於釜山富平洞市場內。

宋仲基也曾在《善良的男人》吃街邊魚糕(魚板)。(圖/KKTV提供)

後來朝鮮半島獨立,於 1953 年韓國人樸在德(音譯)在日本學會了製作魚糕的技術,在釜山興建了自己的魚糕工場,稱爲「三珍魚糕」,也是韓國本土來說,最早出現的魚糕工場。

經歷 3 年的朝鮮半島內戰後,大批難民從北方逃難南下而來到釜山,帶旺了釜山市內的商業活動,同樣刺激了魚糕業的發展。50 至 60 年代期間,東光食品與三真魚糕決定合作,在釜山瀛州洞市場建立新魚糕公司「環空魚糕」,其後也帶動了更多有意發展魚糕業的商人,投資成立自己的工場,讓韓國的魚糕業迎來了最風光的時期。

▲街邊魚糕(魚板)吃完記得喝湯。(圖/KKTV提供)

到了 80 年代起,韓國財閥企業開始嘗試染指國內的魚糕生產事業,最先投資參與的是「三糊 F&G」,它們也是首間以「Eo-Muk」一詞,生產魚糕的大企業。

▲釜山魚糕興盛開發各種菜色,例如還可以包香腸。(圖/記者吳家寧攝)

90年代以後,釜山的「釜山魚糕」品牌開始冒起,路邊開設的「魚糕布帳馬車」也越來越普遍,而當地推出的特色魚糕,同樣選擇亦越來越多。魷魚魚糕、蟹肉魚糕、番薯魚糕、菇魚糕、奶酪魚糕與血腸魚糕等等,便成爲了釜山吸引韓國各地民衆特別選擇前來那裡,必須一嘗的小吃。

▲在街邊賣魚糕的小吃攤,就稱爲「魚糕布帳馬車」。(圖/KKTV提供)

上次到釜山旅遊期間,也特意前來到位於釜山海雲臺的「古來思魚糕」,試吃了它們推出的多款新魚糕口味。說真的,那款奶酪魚糕真的味道不俗,到今天仍念念不忘,一直在回味中,待下次到釜山之時,必定再拜訪那家魚糕,吃頓豐富的魚糕餐﹗

本文由鐘樂偉【吃魚糕,認識韓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