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李委員:築牢實體經濟根基

作爲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省連續36年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首位,2024年更是突破14萬億元大關。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表示,廣東省作爲經濟大省勇挑大樑,始終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科技創新作爲破題關鍵。

近年來,廣東堅定不移地實施“製造業當家”戰略,爲實體經濟築牢了根基。廣東擁有製造業所有大的門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成長出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羣,新經濟增加值佔比四分之一,高技術製造業佔比近三分之一,去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金李委員認爲,這種“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雙輪驅動模式,既保持了經濟總量的穩定增長,又實現了發展質量的提升。

廣東省還持續深化粵港澳協同創新,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2024年,春秋兩季廣交會共吸引約50萬名境外採購商,創歷史新高;舉辦300場“粵貿全球”境外展,對東盟、中東出口分別增長9.9%、10.5%,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規模分別突破1.3萬億元、7000億元;出臺新一輪外資激勵措施,醫療、增值電信等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試點獲批,新設外資企業2.6萬戶、增長超20%。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省唯有不斷繪製新藍圖,才能開啓高質量發展新徵程。”金李委員建議,一是在鞏固現有產業集羣基礎上,重點打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製造等未來產業集羣,設立“新質生產力培育基金”,支持企業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二是用好“雙循環”交匯點區位優勢,在自貿試驗區開展“制度型開放”壓力測試,建立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銜接的“灣區標準”體系。三是建立“珠三角研發+粵東西北製造”的產業協作模式,將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深度綁定,激活縣域經濟增長空間。(經濟日報記者 王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