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培訓促高質量就業
精準培訓是各地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抓手。近期,寧夏銀川市興慶區結合算力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用工需求,出臺《打造算力應用實訓基地的實施方案》,通過政府政策性培訓與市場化培訓相結合,精準提升就業者技能,在支撐算力產業發展的同時,爲勞動者創造了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過去,產業線上的工人講究熟能生巧。然而,隨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特別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勞動者掌握的技能很容易過時。如何通過精準培訓促進高質量就業?關鍵在於就業培訓與產業發展、勞動者就業願望的有效對接。
就業培訓要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近年來,各地通過招商引資培育新興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迫切需要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各地要建立動態需求監測機制,確保培訓與產業發展同步。例如,西部某縣依託電力產能優勢,建設數字產業園發展數字經濟,通過招引企業主導培訓模式,吸引了本地及周邊相關人才就業。在結合資源稟賦培育產業時,各地應暢通與新產業企業的溝通機制,通過“政府+企業+院校”的合作模式,推動培訓與產業協同推進,實現“結業即上崗”。
精準培訓不僅要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更要充分考慮就業者的實際情況。不同羣體對就業訴求差異較大,培訓內容的設計需更具針對性。西部某地過去以勞務輸出爲主,對留守婦女等羣體的崗位開發不足。去年以來,當地通過“政府+企業”模式,培育壯大傳統刺繡產業,將婦女技能培訓納入人社培訓目錄,將加工坊設在家門口,幫助留守婦女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的願望。各地在開展培訓工作時,可建立自下而上的就業培訓需求溝通機制,結合市場需要開展定製化培訓。
通過持續發力精準培訓,各地能夠有效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推動產業升級與就業質量雙贏。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培訓機制,強化政府、企業、院校等多方協作,爲勞動者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技能提升路徑,助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呈忠)